作为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的系列专业沙龙之一,“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业沙龙于9月24日在北京的故宫大高玄殿成功举行。
9位海内外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从多个维度作了精彩演讲,分享实践案例与跨领域研讨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科技动能,更向世界传递了文化遗产永续传承的中国方案。
让“防患于未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模式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青木信夫系统梳理了我国建筑遗产的数字化历程。他表示,中国建筑遗产数字化的重心从应对危机的“记录”,发展到主动预防的“保护”,最终走向动态交互的“传承”,展现出一条清晰的演进脉络,并构建了一个体系完整且发展均衡的模式,为破解全球“数据孤岛”难题提供了中国思路。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东亚项目总监赵宏禧以吴哥窟、复活节岛等文物建筑的保护案例为例,强调保护文化遗产不能只依靠抢救行动,更需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此外,文化遗产的守护,靠的不是一时的关注,而是持续的投入、切实的行动,以及面对挑战的勇气。
整场沙龙通过观点碰撞与经验共享,进一步强化了“预防性保护不仅是技术理念,更是文化态度”的共识。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未来需加强跨学科协作与国际交流,推动预防性保护技术标准化、监测体系常态化,让“防患于未然”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模式。
技术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富龙,以丝路遗址点兴教寺为案例,展示了“天—空—地”多模态遥感技术的创新应用。该技术构建了“灾害风险预判—应急响应—灾后评估”全流程体系,让“太空眼”成为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黄墨樵分享了“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的公众分享”实践成果,通过介绍故宫博物院“数字孪生”项目(遗产监测3.0)与故宫院藏《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虚拟修复交互体验两个案例,传递了中国“保护文化整体性”的遗产观。
北京建筑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侯妙乐介绍,其团队依托文化遗产三维建模技术,已在大足石刻千手观音虚拟修复、云冈石窟十八窟语义建模、北京中轴线申遗等项目中落地。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为全球遗产保护提供“时空认知+智能计算”的中国方案。
专家们认为,遥感、人工智能、实景三维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监测成为“新基建”。它让不可见的风险可视化、不可控的变化可控化,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高效、更精准的解决方案。未来需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让数字化监测更好服务于“以人为本、文明延续”的遗产保护使命。
文、图|记者 王莉
下一篇:一群公益救援人的“追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