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爬山就要选个天气好的时候去爬,谁家三更半夜的去爬山,而且还是挑在了中元节的晚上,爬山的地点也很危险,是没被开发过的荒山。
最关键的是,当事人还是11名大学生,小编实在是不理解都大学生了,还没有一点安全意识,救援的细节被曝光之后,网友们都看不下去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网友们的愤怒?
初生牛犊不怕虎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月6日中元节,根据传统的习俗,这天被叫做“鬼节”,所以人们在当天晚上都是尽量不出门的状态,但是这11名高校学生偏不这么干,不仅在晚上出门,还约着一块去爬没有开发过的荒山。
他们选择在北京房山一处险峻的野山进行夜爬,但是最终被困在了山上,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11名大学生就拿着个手机去爬山了,手机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是手机也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大自然面前。
这次被困的11名学生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几乎是把全部的信任都交给了手机导航,轻信着屏幕上那条看似可行的路线,便一头扎进了房山这片布满断崖、路径早已废弃多年的野山。
他们没有意识到手机上的导航数据可能早就已经过时了,这种情况下,你根本不知道导航给你导的是一条路还是悬崖!
这与老一辈登山者的智慧形成了鲜明对比,传统探险依赖的是经验的积累、当地向导的指引,以及对山川地貌的实地观察,但是现在一些年轻人却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电子设备。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对科技的依赖背后,是一种对风险的普遍误判和盲目自信,这些年轻人往往高估了自己的体能,也高估了自己从网上学来的那点所谓“登山技能”,却严重低估了大自然的可怕。
试想在连充足的食物和饮用水都未携带的情况下进行夜爬,这本身就是一场赌博,11名大学生在被困之后,队伍里甚至还有人觉得“自己体力好,可以自行下山”,还有人提议主动去和救援队“汇合”,完全无视了救援人员在电话里原地等待的反复叮嘱。
这种认知上的偏差更让人心惊,但是每次发生这种事情的时候,都是救援队们来承担风险和责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牺牲个人时间,去为别人的冒险行为“买单”。
救援队的命也是命!
9月6日当晚,接到求救电话的房山蓝天救援队队员们,大多数都已经下班,正遵循着传统节日的习俗,但警报一响没有丝毫犹豫,队长在权衡之后果断决定组织救援,他心里想的是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这11名大学生背后是11个家庭。
救援队的15名队员迅速集结,一头扎进漆黑的山野,他们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险境,先是一段长达4公里的湿滑河沟,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受伤,走过河沟,前方更是连一条明确的路都没有,队员们只能在荆棘和乱石中艰难跋涉。
在超过3个小时的艰难行进之后,他们才终于找到了被困的学生,但是学生们见到救援队的第一句话是要食物和水,他们没有半点害怕,队员们也二话不说将自己随身携带的有限补给分给了他们。
在他们修整完之后,被救援人员一起带着下了山,他们也向救援队员们表达了感谢,幸好这次没有任何伤亡和意外。
那些本该由冒险者自己承担的风险和辛苦,就这样毫无悬念地转嫁到了救援人员的身上,这样的场景让网友们的情绪变得复杂,甚至愤怒,许多网友的激烈反应并不是冷漠,而是想到了一个类似的事情,2010年的“复旦十八驴”事件。
2010年12月,18名复旦大学学生同样是自行组织进入黄山未开发区域探险,他们在山中遭遇降雨,GPS设备失灵,一名女生甚至出现了失温症状,当地紧急动员了200多人的庞大队伍进行搜救,其中就包括年仅23岁的民警张宁海。
为了保护一名学生,张宁海不幸坠崖,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但是悲剧之后发生的事情,更让整个社会心寒,获救的学生不仅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激,有的甚至直接离开,在张宁海的追悼会上,18人无一出席,连一个花圈都没有送。
更过分的是事后还有学生在网上发表言论,将张宁海的牺牲归咎于他自己“太着急”,似乎救援这件事跟他们没一点关系,尽管后来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他们补办了一场追悼会,并承诺会赡养烈士的父母,但这个承诺也并没有兑现。
直到2021年张宁海的父亲住院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履行诺言,甚至没有去探望过一次英雄的父亲,所以人们在看到现在这起大学生被困事件的时候,网友们的情绪被瞬间点燃,人们愤怒的不仅仅是浪费公共资源,更是那种对生命、规则和施救者缺乏基本尊重的态度。
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真正的勇敢从来不是无视规则的鲁莽,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理解和尊重之上的审慎前行,救援队员在找到学生们后,反复告诫他们一定要敬畏自然,不要主动涉险,这句话是无数次救援行动后用血汗换来的真理。
网友们就直言,这群学生的胆子是真大,救援的费用应该由他们出,既然是他们只要夜爬,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都是成年人了,就因为他们的一时冲动就浪费和动用国家资源,救援人员的命也是命!
小编在这也想说,在享受户外乐趣之前请务必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