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北京海淀支行依托一线员工专业的风险识别能力、规范的应急处置流程及高效的警银协作机制,成功拦截一起针对老年群体的200余万元大额转账诈骗,及时化解群众财产损失风险,以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的服务宗旨。
当日临近中午,支行来了一位神色焦急的老年客户,她向柜员提出办理200余万元个人转账业务,称资金用途为“投资款”。这一需求引起银行工作人员的高度警觉,向个人账户转账大额资金且用途标注“投资”,属于日常演练的高风险场景,尤其是老年客户,更是“高收益理财”类诈骗的重点人群。
银行工作人员经过充分分析研判,决定暂停业务办理,一边安抚客户情绪,一边耐心细致地询问细节。“阿姨,您认识收款人吗?这款理财产品是哪家公司发行的呀?”面对询问,客户仅含糊表示“收款人是朋友介绍的”“说能买到高收益理财,稳赚不赔”。对于产品发行机构、风险等级、资金监管方式等关键信息均无法说明。
结合日常反诈培训中掌握的“以‘高收益’为诱饵、通过个人转账实施诈骗”的典型套路,银行工作人员判断客户极有可能正在遭遇诈骗。为避免资金转移,给客户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银行按照规定程序启动反诈应急处置流程,一方面严格依照支行与属地派出所共建的警银联动机制,第一时间报警,详细说明客户情况、转账金额及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持续对客户开展劝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高收益理财”类诈骗的常见套路,着重提醒“正规投资绝不会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并结合真实案例,帮客户识破诈骗分子的伪装手段。
十余分钟后,属地派出所民警便抵达支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民警进一步向客户核实“投资公司”名称及收款人信息,并立即通过警务协作平台,联系该“投资公司”所在区域的公安机关开展核查。很快,核查结果反馈:该投资公司虽真实存在,但公司明确表示“所有投资业务均需通过官方渠道办理,资金必须转入公司对公账户,从未授权任何个人收取投资款,任何以公司名义要求个人转账的行为均属诈骗”。
当民警将核查结果及相关证据展示给客户时,客户后怕地说道:“多亏你们细心,我差点就把养老钱都投进去了!”随后,客户主动放弃转账操作,紧紧握住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的手连连道谢。至此,这起涉及200余万元的大额诈骗风险被成功化解,群众的“养老钱”得以保全。
近年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始终将反诈工作作为保障首都金融安全、维护首都群众利益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常态化开展一线员工反诈技能培训,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提升员工识诈能力;另一方面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在大额业务环节设置多重提示,对老年客户等群体专人询问提醒;同时与属地公安机关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协作”的警银联动体系,确保风险及时处置。
下一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将持续强化员工反诈能力、针对老年客户开展精准宣传、优化风险处置流程并深化警银协作,织密金融反诈“防护网”,切实守护首都群众财产安全,以金融力量助力社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