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广元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
你知道吗?在川陕甘交界的广元,藏着一座“应急救援航空母舰”——投资1.64亿、占地90.52亩,装备价值1.3亿,2个直升机停机坪、10层训练塔、100米地下巷道……它能在60分钟内奔赴三省多地,应对地震、矿山、洪水、森林火灾等各种灾害。
今天,带你走进这座全省建设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看看它到底有多硬核?
应急物资储备库。刘彦谷摄
现代化基地:
应急救援的“航空母舰”
初秋的阳光洒在宽阔的训练场上,直升机停机坪、高耸的综合训练塔、整齐列阵的救援车辆构成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
广元市应急救援支队支队长陈剑波介绍,这座投资1.64亿元、占地90.52亩的基地于2023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是全省六个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中最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
它不仅是全省建设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还是川陕甘结合部的应急救援“心脏”。
应急演练。
基地实行“一中心三基地”布局——广元市应急指挥中心、省区域应急救援广元基地、川北煤矿安全防灾减灾训练基地、广元市消防救援训练基地,并融入人防训练基地和地震台网建设。集应急指挥、演练、物资储备、人员培训于一体,可满足地震地质、矿山、危化、人防、水域等多领域全灾种救援需求。
选址靠近高铁、高速、机场等交通枢纽,形成“60分钟应急救援圈”,可快速响应广元、绵阳、巴中、阿坝等市州及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等毗邻地区的救援任务,服务全市2200余家企业。
走进基地,调度指挥楼、营房、培训教学楼、室内外训练场、消防训练塔、物资储备库等设施一应俱全。7层营房可容纳336人入住;5层培训楼配备300人报告厅;10层综合训练塔满足高空救援训练;100米地下巷道模拟真实矿井环境;5039平方米的储备库存放着价值1.3亿元的6类5703台套主战救援装备。
室外训练场更是配备齐全——2个直升机停机坪、400米标准跑道、标准足球场、心理训练区、单双杠训练区等,全面满足多灾种应急救援训练需求。
日常训练。受访单位供图
多能队伍:
从矿山到森林的“全能尖兵”
“我们的定位是‘一专多能、一队多用’。”陈剑波介绍,支队现有各级指战员114人,不仅是国家矿山救援队标准化一级队伍,还挂着川北水上应急救援队、广元市人民防空应急救援队、广元市森林消防应急救援队等多块牌子。
除了矿山救援训练,队伍还拓展水域、森防、人防等专业救援技能。定期开展万米耐力、高温浓烟等极限训练,并邀请专业团队开展专项培训,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水上应急演练。受访单位供图
近年来,支队多次参与重大灾害事故救援:2020年“8·17”拦截三省漂游液化油罐;2022年“6·5”雅安宝兴隧道垮塌处置;2024年跨省扑救川陕交界森林火灾。自成立以来,累计处理各类事故500余起(跨省、跨区域20起),抢救遇险人员700余人,搜寻遇难人员300余人,疏导被困人员3000多人次,挽回经济损失逾亿元。
应急演练。受访单位供图
“有警必出、有险必抢,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正是这样一支队伍,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安监总局“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8·8”九寨沟地震救灾先进集体等荣誉。
应急演练。受访单位供图
科技赋能:
让救援更精准高效
在应急物资储备库,记者看到了多种硬核高科技救援装备:价值720万元的远度复合翼无人机,可快速完成空中侦察和通信保障,具备全天候三维建模和快速成图能力;水下机器人可在复杂水域执行搜索任务;移动指挥车实现现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通信,确保信息畅通;水域救援装备车、排水抢险车可迅速排水,有效应对洪涝灾害;隔离带开辟机器人可快速开辟紧急避险区域,便于人员物资运输或紧急疏散……
价值720万元的远度复合翼无人机。受访单位供图
这些装备不仅科技含量高,而且实用性强,为各类灾害事故的快速处置提供了坚实保障。
水域综合装备车。刘彦谷摄
“科技让救援更精准、更高效。”陈剑波说,基地已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实现救援装备的快速定位、出库和调配。同时,与广元发展集团合作建设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充实救灾后备力量。
工作人员操作应急装备。刘彦谷摄
谈到未来规划,陈剑波透露,基地正推进区域应急能力提升项目,将投入3000万元配备448套先进装备。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建立更加高效的应急联动机制,打造国内一流的应急救援尖刀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