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点亮灯塔,照亮未来。为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励广大教师投身教育强市建设,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福州市教育局联合福州日报开设“弘扬教育家精神·我的育人故事”专栏,聚焦师德典型,讲述一线教师以爱育人、以德化人的温暖故事,展现新时代榕城教师的风采与担当。
幼儿园进社区开展早教指导。(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供图)
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的档案室里,珍藏着厚厚一摞泛黄的家园联系本。翻开其中一本,上面记录着家长的留言:“林老师教的亲子游戏,让女儿第一次主动拥抱我”“用王老师教的方法,孩子终于愿意自己吃饭了”“在陈老师的帮助下,我终于领悟到要想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这句话的意义”……
一句句暖心留言的背后,是晋安区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实现全面育人的生动注脚。教师如园丁,教育就是精心呵护每一朵花开。晋安区直属机关幼儿园的老师们用专业和温情帮助众多家庭收获花开的美好。
第一朵花:
架起隔代教育的虹桥
五岁的浩浩格外爱哭闹,每次入园都抓着奶奶的衣角哭闹不休。在一次家访中,王丹老师了解到浩浩的家庭情况和养育烦恼——浩浩的父母离异,日常由爷爷奶奶看顾,爷爷奶奶总用糖果制止孩子哭闹,又因浩浩挑食,每天追着喂饭,养成了不良习惯。
“像浩浩这样隔代养育产生的喂养问题比较普遍。”王丹说。为了帮助家长,她每周五在班上开设“爷爷奶奶课堂”,将营养知识编成顺口溜,举着蔬菜玩偶演示:“胡萝卜像火箭,嗖嗖嗖嗖飞进大大的嘴巴里”“小青椒像小船,划呀划呀划到圆滚滚的肚子里”……
王丹还手把手教老人制作“好习惯存折”:浩浩每独立吃完一餐饭,奶奶就画一颗星星,激发孩子遵守好习惯的热情。
3个月后,浩浩奶奶的“好习惯存折”就积攒了20颗星星。她红着眼眶对王丹说:“以前总怕带不好孙子,现在浩浩都会给我捶背了。”
第二朵花:
修补破碎的星空
大班插班生诺诺连续5天穿拖鞋上学,他的妈妈却一点也没发现,每次接送时妈妈的眼睛总是红肿的。黄萍老师了解后得知,诺诺的爸爸刚因病去世,妈妈情绪低落。
为了帮助诺诺的妈妈走出伤痛,黄萍特意拍下孩子在学校手工搭建的魔法城堡作品的照片,发给诺诺的妈妈。“诺诺说,这是给妈妈的魔法屋,伤心难过的时候可以躲进来。”一句话让妈妈红了眼眶。
黄萍对这个刚经历伤痛的家庭投注了更多关心,有时是一本《情绪疗愈绘本清单》,有时是诺诺在班上的游戏视频。诺诺天真的笑容让她的妈妈渐渐从伤痛中走出来,关注到被她忽略的孩子。
大班毕业典礼的合影中,诺诺和妈妈穿着亲子装,笑容温暖,头上是一颗流星划过。诺诺妈妈在联系册上写道:“我和诺诺遇见您,是我们的运气和福气,谢谢您,亲爱的黄老师!”
第三朵花:
唤醒沉睡的耳朵
有孤独症倾向的霖霖初入园时,父亲坚持“孩子没病,长大就好”,拒绝任何干预。班主任刘珊杉连续3个月用手机记录霖霖的刻板行为,之后带着视频登门:“您看,霖霖每次听到雷声都会捂耳朵转圈——这不是调皮,是他的小耳朵需要我们的保护。”
刘珊杉为霖霖家庭画出简易的“家庭感统训练图”,让家长陪着孩子练习:用旧床单做成摇晃的“海盗船”,把豆子装进矿泉水瓶当沙锤发出沙沙的声响……
3个月后的家长开放日,霖霖父亲激动地给刘老师看自己拍摄的视频:“刘老师,您看,霖霖第一次主动接过我剥的橘子了。”
爱的共振里,紧闭的贝壳终于松动了,透进第一缕光。在家校的协同配合下,霖霖顺利度过幼儿园时光。
第四朵花:
缝补缺失的拥抱
曾曾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班主任赖慧萍初次家访,孩子躲在客厅一角的立柜后。奶奶叹气道:“爸妈长期不在家,孩子见人就躲。”
赖慧萍深知,对父母的依赖是孩子心底最深的渴望。她将3只拥抱在一起的小熊毛绒玩具送给曾曾,又给她定制一份特殊的日历——每完成一个亲子任务,就能给远方的父母寄一张自制的小卡片,让亲子之间的牵挂和陪伴有了仪式感。
赖慧萍还手把手教会曾曾的父母使用“云端亲子课堂”,曾曾的母亲用视频给曾曾讲故事,让每日的问候跨越时空阻隔、编织亲情的大网。
翻开曾曾的家园联系册,最新一页贴着孩子与父母在游乐园的合影,背面是家长留言:“谢谢您教会我们,爱不是距离,是每天清晨的一声早安。”
这本家校“故事汇”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专业的清泉浸润每一寸渴望的土壤,是让等待的枝丫邂逅破晓的晨光,是让每个家庭都听见花开的声音……(记者 朱榕 通讯员 陈菁)
上一篇:太原消防拧紧企业“安全阀”
下一篇:马克龙任命勒科尔尼为法国新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