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赋能全域安防:2026杭州安防展定义智能安全新基准
2026年5月13日至15日,以“大模型深融安防,智筑全域安全防线”为主题的2026杭州国际安防产品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开幕。作为《全国安防企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收官后的标杆展会,本届展会展览面积突破3.5万平方米,汇聚450余家海内外企业、28个国家的行业代表,通过技术成果展示、场景实战推演与政策解读,全景呈现大模型驱动下安防产业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判”的范式革新,为长三角安全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技术内核革新:大模型与多模态感知深度融合
展会核心技术展区,大模型与AIoT的深度耦合成为最鲜明的技术特征。海康威视推出的“智感中枢3.0”系统,搭载行业定制化视觉大模型,整合AI-ISP超感成像与毫米波雷达技术,在低光、烟雾等复杂环境下实现99.5%的异常行为识别准确率,较传统系统误报率下降70%。大华股份展示的“空天地”协同感知方案,则通过大模型实现无人机、地面机器狗与边缘节点的智能调度,在杭州滨江区试点中,将突发事件响应效率提升4倍,该方案已获长三角20余个园区采购订单。
国产化与绿色化技术突破同步凸显。奇安信发布的量子加密边缘计算终端,采用自主研发密码算法,配合大模型完成数据实时加密与异常检测,已接入浙江省政务安防网络;某企业推出的光伏一体化智能监控杆,通过AI算法动态调节功耗,在杭州萧山区试点实现全年零碳运行,能耗较传统设备降低68%。据展会技术白皮书披露,本届参展的国产化解决方案占比达82%,核心芯片自主化率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大模型轻量化部署技术已覆盖60%以上终端设备。
场景落地深化:从城市到产业的全域渗透
“实战场景体验馆”集中呈现大模型在多领域的落地成果。杭州市公安局现场演示“城市大脑警务版3.0”:基于百亿参数行业大模型,整合全省4.1亿个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可提前20分钟预测人群踩踏、火灾等风险,2026年以来已成功预警突发事件83起。未来社区展区内,涂鸦智能的无感安防套装升级迭代,通过毫米波雷达与行为分析大模型,实现独居老人跌倒识别、燃气泄漏预警等功能,响应速度提升至10秒内,已覆盖杭州200余个老旧小区。
工业与交通场景的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商汤科技的设备预测性维护系统,嵌入声波传感大模型,能提前72小时预警机械故障,为长三角制造业企业降低停产损失45%;宇视科技的数字孪生交通管控平台,通过大模型动态模拟车流变化,在宁波试点实现15分钟拥堵预测,通行效率提升35%。此外,“安防+乡村治理”“安防+应急救援”等跨界方案同步亮相,如搭载轻量化大模型的植保无人机,已在浙江衢州实现200万亩农田的病虫害智能识别与精准防治。
生态协同升级:政策、合作与人才三位一体
政策解读论坛上,国家相关部委负责人详解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成效,明确2026年底前重点公共区域智能监控覆盖率已达96%,大模型安防应用标准体系基本建成。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代表披露,沪苏浙皖已建成跨区域安防大模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重大突发事件“秒级联动”,呼应《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协同要求。浙江省公安厅现场发布专项政策,对采用大模型安防方案的企业给予最高25%的采购补贴,已带动150个项目落地。
国际合作与人才培育成为生态构建关键。德国博世、以色列Magal等海外企业带来热成像防护、声波探测等专项技术,欧盟驻华机构与浙江省安防协会达成协议,共建中欧安防大模型技术标准互认机制。展会配套的长三角安防创新挑战赛吸引102支团队参赛,聚焦无人机反制、隐私计算等热点,18个获奖项目现场对接省级研发基金;人才招聘专区提供3200余个岗位,浙江大学与海康威视共建的安防大模型实训基地首次亮相,年培养专业人才超3000人,有效缓解行业人才缺口。
5月15日,展会在成果发布会上落下帷幕。现场数据显示,本届展会促成合作签约金额达98亿元,发布创新技术成果56项。《2026长三角安防产业发展报告》同步发布:区域安防产业规模突破3200亿元,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升至32%,搭载大模型的智能安防设备出货量同比增长180%。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持续渗透与生态体系的不断完善,安防产业正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勾勒全域智能安全新图景。
上一篇:福州这里的重阳节活动太热闹啦!
下一篇:降温“冻”真格!老年人如何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