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救援中,警用无人机精准定位,成功搜寻到迷路老人。
近日,桂林市灌阳县一名七旬老人在深山走失,情况危急。灌阳县公安局迅速启动“人力+警用无人机”联合作战模式,经过十多个小时的不懈搜寻,最终通过无人机在一处悬崖边成功定位到老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地一体”生命救援。
10月7日晚9时,一阵急促的报警铃声打破了灌阳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的宁静。电话那头,报警人声音十分焦急,称其父亲李某于当日中午外出后失联,亲友搜寻数小时未果。“天这么黑,江边又冷,我爸年纪大了,可怎么办……”家属的担忧如同沉重的夜幕,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接警后,派出所民警迅速与家属会合。经走访,有群众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称看到老人最后出现在村旁江边的稻田区域。考虑到夜间江边地带地形复杂、湿滑危险,城关派出所立即向指挥中心请求支援。
县公安局指挥中心随即调派无人机中队驰援现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搜寻在夜色中展开。搜救小组兵分两路,地面警力打着手电,沿着泥泞的河岸进行地毯式排查,呼喊声在空旷的河谷间回荡。空中警用无人机开启热成像功能,对两条山脊与河流区域进行高空扫描,排查可疑热源信号。
经过数小时的搜寻,直至次日凌晨1时,在排查了数十个可疑热源点后,仍未发现老人的踪迹。面对困境,搜救小组没有气馁,迅速调整策略。
次日清晨,山间晨雾未散,搜救小组再次与家属深入沟通,得知“老人有上山拾柴的习惯”。这一关键线索帮助搜救小组缩小了搜索范围,江边后方紧靠的狮山成为了关键。随即所有搜救力量集中,转向这片茂密的山林。
10月8日上午11时,转机出现。当无人机飞手操控灵巧的穿越机在密林的枝叶间进行精细化搜索时,突然飞手在监控画面中看到,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边,灌木丛出现了不规则的晃动。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操纵无人机靠近,镜头拉近:一位老人正虚弱地瘫坐在杂草中。
“找到了!在这里!”飞手的惊呼让所有人心头一振。飞手立即悬停无人机,对其进行精确定位,并率先抵达现场。万幸,老人生命体征平稳,仅是轻微擦伤,但因长时间未进食饮水,已体力透支,无法行动。
上午11时53分,在搜救人员的轮流背负下,老人被安全护送下山,等候多时的120急救车将其送往医院作进一步观察。
此次成功救援,是灌阳县公安局“人机互动、空地一体、联勤巡防”防控体系的一次生动实践。无人机作为“天空之眼”在警务工作中的高效应用,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彰显了科技强警的实战效能。
桂林日报记者陈静 通讯员蒋欣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