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警报声响起,正在课堂中上课的孩子们迅速而有序地撤离至操场指定区域;消防部门、蓝天救援队等运用无人机热成像探测仪、蛇眼生命探测仪、机器狗等各种技术装备高效展开“救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江苏省暨南京市2025年国际减灾日活动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明远小学举行。活动中的这场应急演练不仅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也检验了学校平日的训练效果,同时让孩子们学会了更多的应急知识。
“地震”来了有序撤离,最快1分钟到达操场
本次演练模拟发生5.2级地震,正在上课的该校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科学避险、有序疏散,以及地震发生后相关单位开展救援工作。
随着连续短促的警报声拉响,各班师生进入紧急避险状态,他们按照已掌握的科学避震知识就地避震,蹲到课桌旁边、抓紧桌腿、用手护住头和后颈。
疏散警报响起,老师迅速组织学生用书包等护住头部,从教室前后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有序地疏散撤离。同时,老师在楼梯拐角处等危险区域进行引导,防止拥挤踩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从教学楼内疏散出来的班级最快只用了不到1分钟时间。孩子们撤出大楼后,立即赶到操场上的指定区域集结待命。随后各班级班主任清点人数,由年级主任上报。
这样的疏散场景,其实在南外明远小学已成为“常态”。记者了解到,该校每月都会组织一次疏散演练,让规范的疏散动作、高效的疏散路线深植于师生心中,转化为危急时刻的“肌肉记忆”。
无人机发现“被困师生”,成功实施解救
根据演练设定,经核对,学校发现有1名老师和2名学生未在撤离队伍中,确认失联。演练随即进入无人机搜救科目。
秦淮区蓝天救援队接到指令后,迅速启用无人机对教学楼进行全域扫描。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两名队员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其下方搭载的红外热成像探测仪精准捕捉热源信号,在屏幕上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通过实时回传的红外画面,救援队员敏锐地捕捉到两个热源信号,系统随即自动生成并锁定了其所在的精确三维坐标。
救援人员迅速到达生命信号点,分工明确,蓝天救援队承担废墟搜救,消防部门承担教学楼被困人员解救。在模拟废墟处,蓝天救援队借助蛇眼生命探测仪确定被困人员位置,该探测仪可深入废墟缝隙内部,通过前端高灵敏度摄像头和传感器,将实时影像与生命体征数据,包括体温、微动等,传回显示终端,从而精确定位“被困人员”位置。队员通过无齿锯、液压钳等专用工具,将被困人员成功解救。
机器狗现场演示,可送大量血浆、医疗器械
相关人员还对绳索救援、灭火救援、云梯车高空救援、机器狗运送物资、医疗救助等科目进行了演练。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演练的这只机器狗具有高达400公斤的负载能力。记者看到,其丝毫不显笨重,不但能轻松上下台阶,还可以快速跑动。据介绍,其钢制身躯足以承载大量药品、血浆、小型医疗器械等关键物资,一次充电即可支持数小时的高强度作业。
此外,南京蓝天救援队的一只搜救犬“小Q”也现身活动现场。副队长杨競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小Q”参加过今年3月缅甸地震发生后在泰国曼谷的救援工作。在国内,它还协助找到了数位走失的阿尔兹海默症老人。
活动现场,还安排了装备展示与体验教育、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环节。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江苏省防减救灾办常务副主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陈静在活动中讲话指出,要以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加大工作推进和宣传引导力度,提升灾害韧性建设意识,普及各类灾害风险知识技能,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省发改委、教育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住建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红十字会、地震局、气象局、消防救援总队等单位相关领导、负责同志和南京市相关领导出席活动。
当天,全省各地也通过应急演练、咨询展示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防灾减灾科普活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源
视频:万承源
下一篇:给危石穿上“防护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