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弯腰在渝陕交界处的大巴山里捡菌子,抬头猛的看见一头黑熊呲牙站在面前!”回忆起9月20日那惊魂一幕,年近50岁的李先生心有余悸,“当时好害怕,我认为没命了。”
进山——
夫妻俩冒雨徒步进山,一前一后捡菌子拉开距离
李先生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他家住重庆市城口县高楠镇岭楠村,目前正在城口县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他介绍说,他们岭楠村位于大巴山自然保护区,与陕西省紫阳县交界,最近一段时间天气渐凉,加之持续阴雨,山里长出不少菌菇,当地村民会抽空上山捡拾再拿去售卖。
他介绍说,9月20日上午8时左右,他和妻子背着背篼拿着弯刀出门到山里捡拾菌子。当时下着雨,夫妻俩在大山里转来转去,不觉间来到数公里外的密林深处,“我走得快,妻子走在我后面落下一段距离。”
他介绍说,当天下午2时左右,他大约捡到了5斤菌子,这时惊魂一幕发生了。
受伤——
抬头看到一头大约200多斤重的黑熊站在眼前,被咬伤摔到坡下
李先生回忆说,当时他在一个山坡上正弯腰捡拾菌子,抬头猛然发现下端站着一只大约200多斤重的黑熊,“我和黑熊碰了个照面,它张嘴呲牙瞪着我,我好害怕,当时认为没命了。”
李先生说,那只黑熊瞪着他后迅速对他展开袭击,冲上前来咬着他左脚穿着的水鞋,然后使劲一摔将他往坡坎下扔去,顿时他被摔出十几米远,“幸好坡坎下有棵树挡着,我当时就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妻子在喊他,随后发现左脚那只水鞋不在了,脚上有被黑熊咬伤的痕迹。担心再次遭熊袭击,他强忍疼痛在妻子搀扶下来到一处低洼地带躲避。
李先生的妻子称,当时她走在丈夫后面,曾在林中听到野兽的吼声,她感到害怕,她在山高林密中呼喊丈夫,但一直没有听到他的回声。后来她四处寻找,最终在一坡坎下找到了正处于昏迷中的丈夫。
眼看林中天色渐暗,此时寒意袭来,夫妻俩想打电话求救,但密林深处没有信号,于是他们又来到另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打算烤火取暖再联系救援。正在这时,一个电话打来了。
救援——
手机定位距离最近100米,村民冒雨找了两个半小时
李先生说,电话是一位姓刘的村民打来的,“他问我在哪里,我说在渝陕交界处的大巴山中捡菌子,刚刚被黑熊咬伤了。”
刘姓村民闻讯,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了岭楠村委会,村委会又将情况上报给了高楠镇政府。
岭楠村委副支部书记杨运平告诉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获知情况后他们立即通知村民分批次前往现场救援,最早有5人于当天下午4:50出发,前往现场施救,“我是第二批出发的,时间是下午5:30左右,当时下着雨,很多村民连雨衣都没来得及拿,他们冒雨加入救援队伍,有的甚至将尚未来得及吃的午饭带上,打算送给李先生夫妻俩吃。第三批是当晚8时左右出发的,参与救援的总共有二十多个人。”
杨运平说,李先生发的定位显示,他所在地方位于渝陕交界地带,但大山里信号不稳定,定位有时有偏差,特别是林中根本没有路,村民只得用弯刀辟出“路”来,不少人浑身湿透了,但没有人有怨言。为了节约用电,先期出发的那些人只得将手机调成微弱的光,不敢打开手机“手电筒”,后续前往的村民才带着手电筒。
杨运平介绍,有些村民根据定位来到了陕西紫阳县境内,再次定位时又发现李先生夫妻俩在重庆境内,于是又折回再次寻找,“有一次,我们定位发现李先生的直线距离仅有100米远,但就是一直找不到他,我们高声呼喊,山林静寂,一直没有回音,后来我们花了两个半小时,直到当晚9:21才在一山洼处找到了夫妻俩。”
脱险——
摔伤严重不敢背,腰脊椎等多处骨折
一位参与救援的村民介绍说,李先生受伤比较严重,主要是摔伤的,不能背,只能搀扶着他慢慢地一步一步往山下移动。后来用山里的树木临时做了一个担架,抬出不远后他喊痛得厉害,于是大家再次扶着他下山。
直到9月21日凌晨4:50,大家将李先生救到山下的公路边,早已等候在那里的120救护车,将他送到城口县人民医院救治,此时距第一批救援人员出发差不多12小时。
经医生检查,李先生除左脚被熊咬伤外,腰脊椎等多处骨折,经全力救治已脱离危险。
李先生说,“乡亲们在营救我时,高楠镇政府也在指挥调度,非常感激大家。”
提醒——
野外遇熊不要跑更不要爬树,若遭袭要保护头部和颈部蜷缩身体
如果野外不小心遇到了熊,该怎么办?
野保专家建议称,最关键的是要保持冷静,不要激怒熊,更不要奔跑,熊有追逐本能,奔跑会激发它的攻击性,黑熊擅长爬树,棕熊也能爬低矮的树,黑熊是杂食动物,可能会攻击“装死”的人。如果尖叫或突然动作可能被视为对它的一种威胁,如果直视熊的眼睛可能会被它解读为挑衅。
专家称,正确的做法是慢慢后退,保持面向它,缓慢侧身后退,给熊留出逃生空间。同时还可以举起双手或张开外套,显得更具威胁性,用平稳语调说话,让熊知道遇到的是人类,不是猎物。
专家介绍,如果一旦遭熊攻击且无法逃脱,最重要的是保护头部和颈部,蜷缩身体,尽量减少伤害。若有机会,寻找遮蔽物等熊离开后再视情况处理,千万不要立刻起身。
来源:大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