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运福州公交公司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紧密融合,成效显著。在党建引领下,公司积极搭建各类学习平台,如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员工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政治素养。同时,通过党员先锋岗、技术比武等形式,激励员工在工作中勇挑重担,培养出一批业务精湛的专业人才。党建工作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让员工在思想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公交服务中。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实力,也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闽运福州公交公司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青年工匠在“红色车间”成才
在闽运集团福州公交公司电工班组,23岁的杨淼和同期入职的同事平均年龄不到25岁,却已成长为车间的技术骨干。他们研发出的大功率整车放电器,将原本五六个工作日的维修周期压缩至两天内。
“一家企业的电车维修前要先把电放光,以前平均一天半才能放完,我们经过多次技术攻关,改良出大功率的放电器,将放电时间缩短至6小时,极大提升了维修效率。”杨淼说。
杨淼正在检修车辆。(闽运福州公交供图)
杨淼是“李其平劳模工作室”培养出的新一代技术人才,他师傅是福建省劳模李其平带出来的陈宁。杨淼还记得,2021年他从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第一次走进维修车间,就被公交车错综复杂的电路系统惊呆了:“在学校里,我们学习时用的是小车。第一次看到大车,那些线束就像神经网络一样复杂,我连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
第一次跟随陈宁实操检修车辆电路时,他站在一旁,看着师傅熟练地使用检测仪,迅速锁定故障点,心里羡慕极了。“那时候我才明白,维修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经验活,需要长期大量的实践积累。”从此,他更加用心钻研,每次跟师傅维修时都认真记录各种故障成因和解决方法,终于有了独立检修的机会。
当他信心满满地在错综复杂的电路系统中试着找到故障点时,忙活了半天却一直没结果,驾驶员焦急的眼神让他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陈宁站在一旁耐心地说:“咱们从头再捋一遍。”他带着杨淼一步步排查,从电源到线路,从开关到电器元件,耐心讲解每个环节的要点。没想到,故障原因竟是一个小小的保险丝熔断。
“在这里,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杨淼说,师傅从不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鼓励他先独立思考,尝试不同方法。“师傅常说,只有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才是最牢固的。”
杨淼的成长故事,正是闽运集团福州公交公司党支部以“红色匠心·绿链未来”党建品牌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他所在的电工班组是闽运福州公交“红色车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今这里已成为培育公交维修人才的摇篮。这个摇篮走出了以杨淼为代表的新一代工匠型人才,他们传承了劳模工匠精神,在公交维修岗位上坚守初心,为城市公交安全运行保驾护航。(记者 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