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平房院落众多,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解决平房区居民充电问题,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联合社区为居民装上了配有联网型充电检测设备的电动自行车专用充电盒,借助科技力量为消防安全保驾护航。据了解,第一批设备安装仅一周,即成功拦截了两起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电动车充电安全隐患。
平房区安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箱“小安”。 图源: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
监测到一电动自行车无法正常充电,疑似非法改装
去年12月,西长安街平安办委托技术单位研发了一款网络电能计算模块,可以让居民掌握电动自行车每次充电量和充电器、电瓶安全状况,且同时满足街道对充电盒使用情况进行评估的需求。经过开发、测试和生产,今年4月下旬,配有联网型电动自行车充电检测设备的充电盒“小安”正式投入安装,北新华街社区、义达里社区平房区的居民成为首批使用者。
5月6日,“小安”后台监测到西四南大街的一处电动自行车盒采集的充电数据出现异常,该车辆3日内充电4次,有3次数据偏离正常范围。街道平安办、社区工作人员同消防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核实处理。
到达现场后,工作人员迅速展开调查。经了解,在该充电接口充电的电动车电池确实存在充电异常情况,车主每次为车辆充电时,电源接入的前两次都无法正常充电。经过判断,该情况极可能是充电器或电瓶本身存在故障,导致充电过程受阻。另通过大数据的深度分析,发现该电瓶的充电电流高达3.1A,远远超出了一般1-2A的标准范围,充电功率更是高达679W,为“超级快充”模式,而正常情况下,充电功率最高不超过350W。综合以上数据,工作人员初步判定此电瓶疑似经过非法改装。
给违规改装电池充电犹如在身边安装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属地防火监督员当机立断,现场核查,经询问得知,该车辆存在多次插拔充不上电的情况,而车主也知道电瓶有异常,但未引起重视。防火监督员对车主进行了安全教育,建议其立即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对充电器和电瓶进行检测,从源头上切断安全隐患。
监测到疑似充电器故障
5月7日,“小安”后台再次监测到,在另一地点出现一组电动自行车充电异常数据。数据显示,在该充电盒充电的电动自行车于5月5日-7日期间,共充电6次,其中有5次未充上电,在电瓶插拔时,出现瞬间功率达到1万多瓦的异常情况,已严重超出正常范围。
5月8日,后台再次监测到该充电盒充电异常,5月7日-8日期间,为同一电动车充电2次,每次充电前都需要插拔6下才能充上电,充电时间较长,其中,最后一次充电时长达十几小时,电池未充进去电。发现该电动自行车充电器或者电瓶疑似发生故障后,消防救援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立即对出现异常的电动自行车进行了检查,排除安全隐患。
可监测充电装置“小安”的安装使用极大程度提高了平房地区电动自行车充电的安全,截至5月13日,“小安”已累计发现9起疑似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隐患。未来,西城消防将联合社区继续深化科技应用,加大巡查监管力度,不断完善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管理体系,为辖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新京报记者 彭镜陶 编辑 刘倩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