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码头的喧嚣中,有一位被誉为“设备神医”的人物,他以 34 年的坚守,默默护航着那庞大的“钢铁巨人”。34 年里,无论风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精准诊断出每一台设备的“病症”,并迅速施以妙手回春之术。他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让那些“钢铁巨人”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动力,为码头的繁忙运转提供着坚实保障。他的故事,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也让人们深深感受到了坚持与奉献的力量。
李彬(中)假期坚守岗位,与同事一起检测设备。(受访者供图)
3日清晨,罗源湾陆岛码头的海风中还带着凉意,身着橙色工装的李彬已爬上门机,戴着绝缘手套的双手在密如蛛网的电路板间游走,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为“钢铁巨人”号脉问诊。
李彬是福州港罗源湾陆岛码头有限公司技术工程部技术保障科科长。4月28日,他获得“福州工匠”证书,他还是福建省第三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福建交通运输集团最美奋斗者”“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年度设备技术能手”。
“李工,3号门机起升机构有异响!”对讲机里传来急促的呼叫。李彬利落地背起工具包,踩着悬梯奔向故障点。34年如一日,节假日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今年“五一”也不例外。
码头上演着李彬独创的“五感诊断法”:观察仪表数据波动,倾听齿轮咬合韵律,触摸轴承温度变化,嗅闻线路焦糊气息,问询操作手设备状态。当同事们在监控室发现他俯身贴近地面检查轨道吊时,工作服已沾满油污。“找到症结了!是减速箱齿轮磨损导致间隙过大。”他抹了把额头的汗,立即指导团队更换备件。
这种与时间赛跑的抢修已成常态。2010年台江港务搬迁至罗源时,面对设备老化、备件短缺的困境,李彬曾连续72小时值守抢修。之后,台江港务与陆岛码头整合重组为福港台源,面对码头门机设备多为国外品牌、电气维修项目依赖外包、维修成本高昂等难题,李彬研读了大量英文技术资料,向专家请教,最后维修团队终于以国产元件替代国外配件,实现设备降本增效。如今在智能化码头,他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码头管理,还带队完成了3台正面吊AI智能防撞系统升级。
“年轻时跟着老师傅在台风天裹着雨衣抢修,现在带着徒弟用大数据预判故障。”在港区设备丛林穿梭的李彬,见证了传统码头向智慧港口的蝶变。他主导的龙门吊电磁吸盘改造项目,消除了人工装卸挂钩存在的安全隐患,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30余万元,还带动H型钢吞吐量比增9.64%;改造的正面吊AI智能防撞系统、门机大臂智能防撞系统、龙门吊大车行走电子围栏系统等智能化,每年节省维修成本超5万元。最让李彬自豪的是,2014年,他领衔成立福州市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培养了1名机械高级工程师、1名港口电气助理工程师、2名维修电工专业技师、4名高级工、2名中级工与9名初级工。
正午的阳光刺破云层,检修完毕的门机重新舒展钢铁臂膀。李彬掏出笔记本,记录下这次故障参数,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设备“病历”。海风吹动他两鬓的白发,安全帽下的眼神依然专注如初。“设备就像孩子,得时时照看。”他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准备推进远程控制系统,让维修工人在办公室就可以查找排除码头上的大型设备故障。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从青葱学徒到“福州工匠”,李彬用34年诠释着港口人的坚守。当货轮汽笛声与设备轰鸣声交织成最美的劳动交响曲,这位“设备神医”与同事用港口人的奋斗激情,共同书写着向海图强、逐梦深蓝的篇章。(记者 任思言 通讯员 高坤颖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