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在数字化领域展现出卓越的贡献。他全身心投入到石刻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中。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他将那些历经岁月侵蚀、面临损毁危险的石刻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和建模。每一处细微的纹路、每一个模糊的字迹,都在他的努力下以数字形式得以精准保存。这些数字化的石刻文物,不仅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详实而准确的资料,更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传承,避免了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为石刻文物的保护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参与的项目在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上斩获一等奖
李宁:数字化抢救性保护石刻文物
李宁
“今年很荣幸,我作为参赛选手接到邀请,将参加4月30日举办的数字中国创新大赛一等奖现场颁奖仪式。”28日,腾众新锐(福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4月20日,以“数智文旅 融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数字文旅赛道决赛举行,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腾众新锐(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的“天涯共此‘石’——福建石刻文物全信息解决方案”项目斩获一等奖。项目能够获奖,李宁和她的团队在技术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数字文旅赛道创新
突破两项关键技术
摩崖石刻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瑰宝。目前,福建石刻文物约有10万处,福州也有大量摩崖石刻。但其多暴露于野外,受自然风化、意外缺损等因素影响,保存状况不佳。
“我们对石刻文物进行数字化抢救性保护,希望能留存更优版本,让文明的遗存易赏易懂,用数字化赋予文物新生。这也是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意义所在。”李宁说。
李宁介绍,“天涯共此‘石’——福建石刻文物全信息解决方案”项目实现了两项关键性技术突破。一项是石刻文物的微迹修复技术,通过多重混合算法,剔除影响视觉的障碍,最高可将文物表面的纹饰和文字的清晰度提高60%至80%,让专家“看得见”,能够更好地开展深度研究;另一项是研发了古汉语AI翻译工具,可以将繁体字直观地转化为简体字,让公众“看得懂”。此外,还可通过数字渲染等各种数字内容演绎,还原出石刻、青铜器等文物最初金光熠熠的面貌。
完成全省一万多段
石刻数字信息采集
“这块4米高的乌塔碑,我们用设备三维照扫了3天,通过数字修复花了一周实现了极限高清的显像。”李宁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碑刻《敕贞元无垢净光塔铭》数字修复前后的对比图。该碑位于乌塔西南侧,是福建省保存最早的碑刻。记者看到,原先看不清晰、看不懂的碑文,通过数字技术处理后,不仅能看清字,还能再现石刻表面纹饰与文字的立体关系,甚至是艺术神韵。
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省考古研究院的牵头指导下,目前李宁团队已完成一万多段石刻数字信息采集,取得了全省唯一体量最多、最全的数据库。
李宁从2022年开始创业,之前曾入职深圳腾讯机算机系统有限公司近七年,在数字化、信息化领域深耕多年。她先后获得“福州好人”“福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被闽江学院聘为研究生导师。作为民进福州市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宁经常参加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建言献策。
“当前,全国都还未建立石刻文物的元数据解决方案和规范,我们希望率先做出样板。”李宁表示,该项目将建设福建省金石数字版本馆,打造国内首个综合性石碑石刻数字化全栈式项目。(记者 关志杰/文 叶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