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首古诗词,80个历史故事,从先民与自然的关系,到清末文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朱畅思老师的《诗词里的中国史》(上下册)展示了一幅很长的画卷:这画卷由古诗词串联,由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编织,让人在感受古诗词之美的同时,纵览中国历史。
甲骨卜辞里的“上古天气预报”
《诗词里的中国史》包括“上古篇”“周朝篇”“秦汉篇”“魏晋南北朝篇”“隋唐篇”“五代篇”“宋朝篇”“元朝篇”“明朝篇”“清朝篇”,以时间为线,将不同时代的诗词分别放在各自篇章,然后对每一首古诗词进行字词释义、文意梳理、诗词鉴赏,并写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80篇古诗词前后串联,将文学和历史两条线恰切地糅合在一起。
正是因为如此,对古诗词篇目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比如,对于商代历史而言,甲骨文的存在非常重要,于是作者专门选取了一首《甲骨卜辞·今日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显而易见,这是有人在向上天询问天气情况。据说,这是从三块碎裂的甲骨片上拼凑出来的语句,连在一起像是一首诗。书中作者写道,“虽然这并不是诗,但是这种反复的句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很大”,比如《汉乐府·江南》里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很可能与之有关。
在对商代和甲骨文的历史阐述中,作者还特别注意引入一些特别有趣的内容,从而让历史变得生动活泼。比如书中写道:“今天已经发现的某块甲骨上,刻着可爱的问题。问问题的那个人一定年龄很大了,但还是单身。他去找了一个占卜师,占卜师的名字叫争。这个单身汉在某年某月的某日找到了争,让他在龟甲上写上:我今年想娶东边那家的女孩行不行?他家的女孩长得很白,也很漂亮,他家也很有钱,那女孩跟我合适不合适呢?”
传说与真实掺杂在一起的时代,诗歌的流传也真假难辨。清人沈德潜曾编《古诗源》,收录了许多这种“上古诗歌”。《诗词里的中国史》能把这样的诗歌选入,确实有着别具一格的眼光,如作者所说,“它们的表达质朴、含蓄,又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这都令人想见远古人的风貌,这或许就是所谓‘风雅’的来源吧。”
让诗情,迅速进入“历史情境”
对于《诗词里的中国史》而言,吸引人的还有作者在叙述时的场景化、故事化“手法”。这样的叙述手法能让人迅速进入到诗词和历史的情境之中。如知名历史学者、北京明诚学校初中部校长李志超所言,“我们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都会先设计一个引子,这个引子的质量,往往决定了学生感不感兴趣,能不能迅速沉浸在历史情境当中,因而也决定了课堂的成败。朱老师的这种现代化解读,可以看作是读者了解每一段历史的引子。它既能让读者体味诗歌的文学美,也能引起读者了解历史的兴趣。”
比如书中《我一生的最爱》一篇,开篇即以一个颇具画面感的场景开始:“立秋初过,夜风渐凉。转眼间,七月初七已经来到。池阳的流水前,一位女子正在仰望星空。那影影绰绰的银河两旁有两颗非常明亮的星——牵牛星和织女星。那位女子若有所思:为什么自古流传牵牛织女的悲情故事?莫不是人间愁苦太浓,于是人们编造了传说,以此寄托自己的哀愁?忽而,头顶飘来淡淡的云,又下起了小雨,牵牛星和织女星被遮挡不可见了。……牛郎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回。他们离别时的相思之苦,一定是无穷无尽的。可是今年的七夕,牛郎织女莫不是还在离别之中吧?这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风,会不会耽误了他们的相逢?这位女子为何会替牛郎织女担心?难道她也在经历离别吗?”随后,作者娓娓道来两宋之交“靖康之难”的历史事件,并且将李清照“放置”到南逃队伍当中,于是历史的情境扑面而来,于是读者也更能体会这篇《我一生的最爱》所要解析的古诗词——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的意境:“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刮风,是在说天气恶劣。李清照还用到一个甚字,可见天气的多变甚是明显。这或许就是阻挡了牛郎织女相会的原因。那么人间呢?李清照似乎已经有了不良预感,她用一个女人的敏感,分析着如今的形势:天下大乱,丈夫临危受命,又在江宁经受惊吓,受到惩罚,赵明诚会以什么样的状态接受新任务呢?他这一去应该是凶多吉少吧!如此说来,真是‘正人间天上愁浓’!”在这样的解读之下,这首词所体现的情感,就和诗人的人生经历、历史的诡谲无情交织在了一起。文学和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叙述中有了真正的交融。
“他才是真正有思想有主见的文人”
难得的还有作者在阐释诗歌和历史时,对正道、正气,对独立思考的推崇。如在对屈原《橘颂》的解读中,极力凸显屈原高洁的品格,在对南北朝刘昶《断句》等的解读中,对战乱和残杀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而在对东汉梁鸿的《五噫歌》的解读中,则是对个体面对历史所应有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充分肯定。
这一篇解读《五噫歌》的文章,题目是《你以为你已经很伟大了吗》,在《五噫歌》中,梁鸿这样写道:“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梁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作者先从他的故事说起:在王莽当政时期,长安城外有个上林苑,皇帝偶尔会在这里打猎。平时,这里依然会有人家居住生活。上林苑中有一人以养猪为生,他曾是汉代国立大学——太学的学生,因其完成学业后并无去处,于是来此野外劳动糊口。某一天,此人的猪圈起了大火,不仅烧了他的住房,还把邻居的房子也烧着了。他奋力灭火,挽救财物。火灭之后,他就挨家挨户地查问邻居的损失。紧挨着他的那家火情最严重,他发现,即便是把余下的猪都赔给人家也不够偿还损失。他与邻居商量,干脆把自己和猪一起赔给邻居——自己在邻居家做个佣人。邻居也只好无奈地答应了。这个“以身作赔”的人就是梁鸿。梁鸿回到家乡后,和妻子在霸陵山隐居,此时,天下已变。刘秀死后,儿子刘庄即位,史称汉明帝。刘庄当了近20年皇帝,又把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炟,史称汉章帝。梁鸿和他的妻子从咸阳往东走,路过了东汉的首都洛阳。他们登上了洛阳旁边的北邙山,站在山上俯瞰洛阳城的景象。洛阳城宫殿林立,好不壮观。
写到这里,作者“潜入”诗人内心,作了这样一番描述:“梁鸿心中思绪万千,王莽篡权,天下大乱,百姓困苦。刘秀推翻新朝,建立东汉,目的何在?应该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王莽正是因为不能给百姓带来安定美好的生活,想当然地扰乱了一个时代,才惹得起义军四起。刘秀正因不喜掳掠,能辨冤情,才甚得民心,被拥护为帝,怎么传到了第三个皇上,百姓生活又变苦了呢?梁鸿夫妇沿路看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现在却又看到了京城生活的富丽堂皇,两相对比,他们大为失望。刘秀,谥号光武,让人感觉是建立了很伟大的王朝,但是百姓真的得到解救了吗?为什么皇宫雄伟卓绝,而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呢?这宫殿群是谁盖的?不是民力吗?皇帝一人享受万人之力,这有何伟大可言呢?这首歌,后来传到了汉章帝刘炟的耳朵里。刘炟非常生气,派人去捉拿梁鸿。可梁鸿和妻子孟光早已搬家去了吴地。谁不说汉朝是伟大的王朝?谁不说刘秀拯救了百姓?只有梁鸿敢反思,政权到底该为谁而立,他才是真正有思想有主见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