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晚,在曲阜市尼山圣境大学堂,《尼山·雅乐》交响乐全球首演。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锋 摄
对生命的体悟,对理想的追寻,总要在行走于大地的旅程中去完成。大地会给人以不断前行的力量,2500年前,孔子周游列国,屡次受困、屡入险境,依然弦歌不断,心火不灭,就是因为心里装着天下苍生,想要追寻一个仁义礼智信的理想社会。
2500年来,这种大地上的追寻,从未停止。那么多人从世界各地赶赴曲阜,参加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也是一种“大地上的行走”,也是希望从孔夫子那里感受到这种力量。
在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世界文学论坛上,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的故事十分触动人心。那是在一次和作家阿来同行的三江源行走之旅中,“晚上8点,我们陷入冰河,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爬出来”。那一刻,身在冰河,仰望星空,恐惧袭来,徐剑想到了死亡,“如果整夜陷在冰河中,高原反应加上失温,就真的可能死在那里”。当然最后,他们成功脱困了。在凌晨1点,他们终于在冰河中找到一个水电站,通过水电站爬了出来。到凌晨2点,他们找到了一座寺庙,终于在一张没有枕头的床上躺了下来。“一夜无眠,睁着眼睛望着黑暗,静静地等太阳出来”。长年行走大地的徐剑,这时候想起了2500年前的孔子,想起了孔子临终前,“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想起了孔子为了理想、汲汲奔走于列国的情景,想起了孔子编的《诗经》和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想起了孔子如何从一个普通人成为斯文在兹的中华文化之魂。
作为一位报告文学作家,徐剑多年来都在行走大地的路上,从西藏到云南,从三江源到独龙江,他觉得有太多故事令人感动,太多生命值得书写。
这种大地上行走的坚持,就是孔子的一缕精神遗响。事实上,如著名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春秋那个伟大的时代,和那个伟大时代所涌现出来的伟大人物所塑造的”,或许也是因为如此,他才会一段一段抄写《史记》,一段一段翻成白话文,“抄完整部《史记》,才觉得心里踏实了”;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写出《咏而归》这样追寻春秋精神的书,才会行走黄河,写出一部皇皇《上河记》。
就在今年9月,徐剑的一本深入采访记录西藏爱心妈妈们与孤儿孩子无私大爱的感人故事的书《西藏妈妈》出版,这也是他行走大地的结果。他说他会一直在大地上行走,一直用心写好发生在大地上的“中国故事”。
在论坛上,李敬泽还提到了茅盾的《子夜》,提到了“大陆式的力量”。27日深夜,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他临水而坐,远望青山,配图文字是:“浴乎沂,风乎舞雩。”那一刻,他的心里,一定是在想着孔夫子,想着春秋那个伟大的时代吧?
扫码了解更多尼山论坛精彩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