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入汛以来特别是进入“七下八上”关键期后,忻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消防救援总队的部署要求,统筹山洪、城市内涝两条战线,全勤全力做好“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各项工作,防汛工作取得阶段成果。
高度重视,靠前站位
支队先后3次召开防汛抗洪动员部署会、紧急调度会,动员队伍各级从思想、人员、装备、预案、训练、安全等方面做好防台防汛抢险准备,研究修订《忻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抗洪抢险应急预案》,督促各级消防救援队伍严格执行战时纪律,专题研判形势任务,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布防调派、培训演练、装备配备等汛期重点工作。支队成立抗洪抢险工作总指挥部,下设3个防汛指挥专班,由灭火救援指挥部和各消防救援站主官负责,专门负责抗洪抢险的组织指挥工作。宁武、静乐、五台县大队主官对抗洪抢险相关车辆器材进行全面排查,做好各项救援准备工作。






重点保卫,前置备勤
结合全省汛情、水情、雨情和各地专业队伍情况,支队研究制定《跨区域增援工作方案》,将全市划分为市区、五台山风景区河流段和沿黄河流段三个重点区域,指导各消防救援站在保证本地抢险救援的基础上,组建抗洪抢险作战专业队伍,依托特勤消防救援站水域救援队、各地政府应急抢险队伍形成抢险体系、梯队救援态势。坚持“力量跟着汛情走、救援抢在成灾前”的前置备勤模式,在忻州主城区及各县城河道、低洼易涝、地下商场、工业园区等灾害易发区域,前置消防车3辆、舟艇2艘、指战员12名,确保及时有效应对灾情险情,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针对黄河保德段、五台山风景区河流段沿线提前部署洪水防御工作,部署18人的抗洪抢险专业力量在重点部位、重要河段前置备勤,并逐一明确政府应急对口增援人员。充分考虑跨区域增援后可能出现的防汛空白,要求各消防救援站持续优化调整力量布防,修订增援应急预案,组织后备人员、装备梯次补位,强化执勤。




科学研判,精准调度
结合全省汛情、水情、雨情和各地专业队伍情况,支队研究制定《跨区域增援工作方案》,将全市划分为市区、五台山风景区河流段和沿黄河流段三个重点区域,指导各消防救援站在保证本地抢险救援的基础上,组建抗洪抢险作战专业队伍,依托特勤消防救援站水域救援队、各地政府应急抢险队伍形成抢险体系、梯队救援态势。坚持“力量跟着汛情走、救援抢在成灾前”的前置备勤模式,在忻州主城区及各县城河道、低洼易涝、地下商场、工业园区等灾害易发区域,前置消防车3辆、舟艇2艘、指战员12名,确保及时有效应对灾情险情,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针对黄河保德段、五台山风景区河流段沿线提前部署洪水防御工作,部署18人的抗洪抢险专业力量在重点部位、重要河段前置备勤,并逐一明确政府应急对口增援人员。充分考虑跨区域增援后可能出现的防汛空白,要求各消防救援站持续优化调整力量布防,修订增援应急预案,组织后备人员、装备梯次补位,强化执勤。





政府保障,提升战力
各大队积极做好器材装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对全部水域救援装备器材进行一次全部检查、维护和保养和实地测试,全面、彻底地检查、保养了车辆、防洪抗汛器材和救援防护装备,及时更换破损装置,保质保量地做好装备防水、防滑、防故障工作。其中,静乐大队、代县大队提前向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防汛抗洪专题请示,补足所需器材装备;宁武大队积极协调应急局,配备柴油、发电机、排污泵、救生衣等应急储备物资。各消防救援站在此期间集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水中救人、自救训练、绳索应用以及舟艇、打捞器材等水域救援装备操作训练,明确观察员、救援员、安全员等各岗位职责任务,严格操作规程,确保准确、迅速、安全地完成防汛救援任务。




来源:忻州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