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月,福州“郊区”调整区划并更名,“晋安”由此诞生,原五四街道晋安河以东地区划入晋安并定名茶园街道。自此,这片位于福州北大门的4.7平方公里土地,开启了新征程。
作为承载福州火车站、长途汽车北站等重要枢纽的省会“门户”与“窗口”,茶园街道在晋安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积极融入省、市、区发展大局,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从传统老旧街道向现代化治理蝶变,斩获“省级文明单位”等数十项荣誉。
幸福茶园宜居宜业。
经济腾飞:
“多业兴街”的能级跃升
三十年来,茶园街道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退二进三”魄力推动产业转型,盘活土地存量换取经济发展增量,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产经济总量达662亿元,区级税收贡献在全区名列前茅。
围绕“聚总部、抓龙头、强链条”,引进海峡银行、铁路实业、中铁二十四局、中电福富等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力大的总部型企业。辖区规上企业达345家,构建以建筑业、批发业、营利性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
立足火车站商贸城传统基础,紧抓洋下片区旧改契机,加速推进火车站和建总栖云里两大商圈的改造提升。高端酒店餐饮企业的引入,商旅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培育,为这片热土注入了发展活力,新增市场主体1100余家,新入库企业308家。
城区重塑:
“站城融合”的品质革命
三十年来,茶园街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站城融合。
以旧改为抓手,实施洋下危旧房改造等13个大型旧屋区改造项目、火车北站改扩建工程安置地D地块等23个市政配套征收项目,累计征收老旧住房、危房约157万平方米,新建住宅约184万平方米,1.9万户居民实现安居梦。大力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先后对2000年前建设的41个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7552户。
不断完善城市路网,按照“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的思路,先后完成华林路、北二环中路、金鸡山隧道等10余条城市主次干道和20余条街巷道路新建扩建工程,形成以“四横三纵”主次干道为框架、支路通达交错的路网格局。
持续扮靓生态底色,对北二环、华林路沿线3万平方米绿地改造提升,完成金鸡山公园北大门休闲公园、金鸡山-温泉公园生态廊道建设,串联晋安河、洋下河等内河水系,形成覆盖全街的绿色生态廊道,增绿植绿面积和空气质量双双提升。
福州火车站周边改造提升是茶园街道实施“站城融合”的核心与引擎。从2004年新站房拔地而起,到南、北广场改扩建及地下通道联通,再到站东路、站西路等关键通道建成,其枢纽功能持续提升。如今,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结合直通长乐国际机场的滨海快线,整合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着力破解交通瓶颈等城市发展问题,与北广场形成互补的“双枢纽”格局,大幅提升省会门户形象与区域发展潜能。
民生幸福:
“多元供给”的温暖答卷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茶园街道切实把发展福利转化为民生幸福指数,民生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逐年攀升,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
养老事业提质增效,启动居家养老助餐工程,开办全市首家多元联动养老食堂,高标准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创新探索“1+6+N”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起“十五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
教育事业扬帆起航,通过资源整合与基础设施改善,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1所。
治理创新:
“精耕细作”的效能之变
面对枢纽区位带来的复杂治理挑战,茶园街道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出一条精细化治理提效能之路。
成立117个小区党支部,推行连片打包、居民自管、社区兜底等模式,实现辖区70个无物业小区物业标准化管理全覆盖。
依托茶园街道立体防控警务站,打造“八闽第一岗”,创新“1+5+X”联动治理工作模式,形成火车站片区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联防联治的格局。
充分发挥152个基层网格的“前哨”作用,健全“网格报告、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多级联动制度,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高效处置。
此外,建成全国首家火车站党建联建服务综合体——“八闽第一站”,创新推行“梯位长”制度、“社区工作者成长计划”等,无不彰显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活力,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筑牢高质量发展治理根基。(记者 赵铮艳/文 陈暖/摄)
下一篇:福州智慧仲裁实现全域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