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胡玲玲 杨涛 河北邢台报道
11月14日,河北邢台隆尧县“一家五口被邻居杀害案”一审开庭,该案由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隆尧县人民法院审理,一审未当庭宣判。
结束庭审后,李先生眼眶通红,情绪激动,换上印有一家五口照片的衣服,将家人的照片高高举过头顶。他向记者表示,公诉人当庭建议判被告人死刑,被告认罪认罚,但没有悔意,“我和律师问他到底为什么(杀人)?我就想要个答案。他一直不回答,一直默认,都不敢用正眼瞧我。”
被害者家属李先生的代理律师王文广称,“案件事实比较清楚,相信法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爆料电话:0531-85193656;邮箱:405617016@qq.com)
11月14日下午,被害者家属李先生庭审后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
受害者家属忆庭审细节:作案工具是两个月前新买的
“他们一直都在我身边。”开庭前,李先生向记者展示印有一家五口照片的衣服。他会带着亲人的照片一同出席庭审,希望让家人在现场等到一个公正的判决。
2025年6月22日,河北邢台隆尧县东良镇北寺庄村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李先生的父母、妻子以及两个儿子先后被同村邻居范某某杀害。案发时,李先生的父母50余岁,两个儿子分别为10岁、3岁。
案件起诉书显示,因相邻土地纠纷,被告人范某某与邻居李某某发生过冲突。
案发当日凌晨5时许,范某某在发生纠纷的土地上干活时,与前来劝阻的被害人李某某发生争执,范某某持铁锹拍打李某某致其倒地后,继续用铁锹拍打李某某头部数下。
在这之后,范某某又携带刀子和铁锹去李某某家,用刀捅刺李某某的妻子、儿媳、次孙。随后,范某某在巷道口碰见骑着电动车的李某某长孙,并捅刺数十刀。
庭审结束后,李先生向记者回忆庭审时的细节。庭审过程中,范某某认罪认罚,承认土地和房屋之间的道路是公道,但没有悔意。
李先生称,他和律师反复询问范某某行凶的原因,“问他到底因为什么(杀人)?我就要想要个答案。他一直不回答,一直默认,都不敢用正眼瞧我。”
“我到今天才知道,老婆、妈妈、儿子都是被范某某拿铁锹打之后,再拿刀杀害的,手段特别残忍。”李先生透露,范某某在4月份就已经买好了行凶用的刀具。听到这些细节时,他情绪失控,律师在一旁安抚,劝他保重身体。
参与旁听的李先生家属表示,被告人一方有辩护律师出庭,家属未参加庭审。
因1.5米公道引发5条人命的血案
11月13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前往邢台市隆尧县北寺庄村,在这里见到了李先生。案发当天,他因外出务工,躲过一劫。如今,李先生仍居住在案发时的房屋内,墙壁、衣柜和被褥上,残留的血迹清晰可见。
孩子们获得的奖状、送给母亲的贺卡、为爸爸作的卡通画,仍整齐摆在桌上。李先生还是会像往常一样购买孩子们喜欢的零食,他们的衣服、鞋子、玩具也原样保留。李先生说,这是家人们留给他为数不多的念想,“小儿子案发当晚喝的那瓶水,我都还留着。”
李、范两家本是斜对门的邻居。范家对面是一片玉米地,李家房屋紧挨着玉米地。李先生站在田埂边,指向农田与房屋之间一条宽约1.5米的公道说,这里就是两家矛盾的起点。
李先生觉得,在此之前,两家日常有人情往来,没有深仇大恨。范某某儿子结婚时,李先生父亲曾主动帮忙张罗;李先生幼子满月时,也邀请范某某赴宴;范某某的小舅子还认李先生的爷爷为干爹。
去年,李先生的父亲因家中居住拥挤,对闲置房屋进行装修,并在墙根处垫土以防房屋受潮。
李先生说,这一行为引发范某某不满,他认为垫土占用了自家原有土地,双方因此产生争吵。为解决纠纷,村委会曾出面平整通道,双方达成短暂和解。
但“心结”始终未能彻底解开。今年,李先生的父亲加修建门台,范某某曾两次上门拆除李家门台。
距离案发过去已有5个月之久,地里的庄稼已经全部荒芜,杂草丛生。范家也搬离了此处。李先生表示,这几个月他每天都浑浑噩噩,不知心情为何物,总感觉心已经空了,时间过得极慢,度秒如年。
家中沙发上,始终摆放着5位亲人的照片,李先生说,“只要我在家,就会陪他们讲讲心里话。”
事后,李先生在家里安装了监控。他说,最后悔的,就是惨剧发生前没有这样做。
小矛盾酿成大祸的背后
近两天,两起因邻里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相继开庭,引发广泛关注。
在河北邢台,邻里之间因一条1.5米的公道产生争执,最终演变为一家五口不幸遇害的悲剧。在山西长治,则因犬只咬人引发冲突,双方在上门理论时,酿成血案。
这两起案件有着相似性:涉案双方是朝夕相处的同村邻居,平日甚至不乏人情往来。矛盾的起点,无外乎一些生活琐事,却在争执中不断发酵、升级,最终走向无法挽回的结局,从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案件。
济南市中正荣凯法律服务所主任李荣凯在基层从事调解工作接近20年。他在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时表示,乡村邻里之间的纠纷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事情本身可能不大,但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疏导,导致小事积怨成仇;二是当事人常常“寸土不让”,争的未必是实际利益,而是一口气、一个脸面。
李荣凯说,随着乡村“空心化”加剧,传统人情社会所具有的矛盾缓冲功能正在减弱,而法治社会的纠纷化解机制又尚未完全有效落实。这中间,存在一定的治理“缝隙”。
“乡村是熟人社会,很多纠纷的调解要讲究情、理、法的结合。”李荣凯强调,调解不能“和稀泥”,必须给出一个明确、公平、可执行的方案,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让老百姓感受到不是在敷衍了事,而是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
在他看来,出色的调解固然能治标,扑灭眼前的火,但要真正治本、防止悲剧重演,就必须从根源改善滋生矛盾的现实环境。他说,“大事小事同等重要,简单事、复杂事一视同仁,办实事、解难事,应成为基层治理的基本理念。”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亦持有相同看法。他告诉记者,基层组织要发挥矛盾纠纷调解职能,并通过一些政府部门遴选的“和事佬”来加以调解。与此同时,要注重活化利用本地传统文化习俗,正面引导矛盾双方化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