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同根同源 共护湿地生态家园”闽台两地生态成果展在福州台湾会馆正式启动。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到现场去看看↓↓↓
本次展览在福建省林业局、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指导下,由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福建省台联经济社会法律委员会、福州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主办,系统呈现了闽台湿地的生态保护成果与十七年来的合作历程,彰显两岸同根同源、共护生态的使命与情怀。
融合元素汇聚现场 多维呈现合作成果
活动现场处处体现闽台融合的特色:一幅由两地同胞共同绘制的7米长中华凤头燕鸥画卷生动传神;台北野鸟学会首次赴榕参与科普摆摊,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福建省观鸟协会、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等机构共同展示湿地保护成果;两岸小朋友联袂演唱福州语歌曲《鸟囝飞》与台湾童谣《天黑黑》,以童声传递生态共护的理念。
现场还通过视频与展板,系统梳理了2008年以来闽台围绕中华凤头燕鸥等珍稀物种开展的学术交流、联合调查与公众教育等合作,并集中展出来自两地作者的湿地生态摄影与文创佳作,从多维度呈现两岸在生态保护与文化融合方面的丰硕成果。

本次活动举办地点——福州台湾会馆,作为两岸科举文化、宗亲血脉与民间信仰交汇的历史见证地,自清末即为台湾士子渡海赴乡试的栖身之所,是“闽台同根同源”最具象的空间载体。此次生态成果展选址于此,把“历史同根”延伸为“生态同源”,让三百余年“渡海赴考”的文脉记忆与当代“携手护飞”的保护行动在同一空间叠合,象征两岸从文化认同迈向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守护好一片湿地,就是守护共同的家园记忆与可持续的未来。
地缘相连促协作 共护“神话之鸟”十七载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与马祖同属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最紧要的“加油站”。2008年,一只下喙被塑料管套住的中华凤头燕鸥“小管”,在福州与马祖被同时记录,首次证实两地栖息地为同一种群,也开启了两岸长达十七年的联合保护历程。
台北野鸟学会前理事长阮锦松表示:“从互通环志数据到共编繁殖管理手册,从轮流值守无人岛到同步打击盗捡鸟蛋,我们几乎把能合作的环节都跑通了”。此次成果展首次把双方多年合作的成果轨迹“一页式”公开,系统回顾“神话之鸟”从濒临灭绝到种群回升的全程,是“两地生态协作的活教材”。

活动现场,福州台湾会馆的“小海鸥”志愿者讲解员用清脆童声担纲导览,他们来自闽台两地,把闽台候鸟迁飞故事、湿地守护历程化作童言童语,让“同根同源”的生态成果在稚嫩却坚定的讲解中薪火相传,成为展厅里最灵动的“生态种子”。
台胞调查员现场分享 镜头里记录守护日常
记者在现场看到,福州台湾会馆化身为沉浸式“湿地展厅”,通过LED屏幕循环播放两地联合鸟类调查与交流活动影像,六大展区以湿地航拍、珍稀水鸟高清照片、青年文创产品等形式,娓娓道来两岸融合的生态故事。
“影像就是最有温度的证据。”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闽江河口湿地记录有野生动植物137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1种,这里有鸟类337种,其中水鸟172种,各类生物和谐共生。常年分布和在此越冬的水鸟数量超过5万只,其中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物种。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价值,闽江河口湿地荣获“中国中华凤头燕鸥之乡”和“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等美誉。“数据背后,是两地家庭一起蹚水、一起分享、一起欢呼的故事,也是守护决心最生动的注脚。”

光影与文创“跨界”对话 让保护成果走进生活
走进摄影作品展区,100幅入围佳作分成大陆组和台胞组2个单元展出,摄影展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与台湾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湿地风光,闽台两地均有分布的珍稀濒危水鸟的身姿、两地同胞携手开展联合调查的身影与原创书法作品吸引着参观者驻足观看。
文创区同样人气爆棚,以“神话之鸟”为灵感的《羽翼掠波》丝巾、“候鸟旅人”盲盒与手办系列……20件(套)入选作品把生态保护成果转译为生活美学。“让保护成果被带走、被看见、被使用,才能形成二次传播。”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负责人表示,展览结束后,部分文创将实际进行落地生产,“让湿地故事继续飞”。

主办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推动闽台湿地保护成果与文化的交互传播,让“神话之鸟”的故事飞得更远。
(记者 蓝瑜萍 郑帅 钟尚华)
活动贴士
展览名称:
“同根同源 共护湿地生态家园”闽台两地生态成果展
展览地点:
福州台湾会馆(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黄巷51号)
展览时间:
即日起至11月28日(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