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员工”在车内手作咖啡。记者 赖志昌 摄
“您的拿铁好了,请慢用!”20日下午,鼓楼区杨桥中路“星点心愿”店外,一抹明亮的米白色咖啡车前,22岁的“星员工”小肖双手捧着刚做好的咖啡,稳稳递到顾客手中。他眼神专注,动作娴熟,加盖、打包、递给客户的每一步,都像在完成一件珍贵的作品,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氤氲的咖啡香中。
这辆12平方米的咖啡车,是一群孤独症青年的“职业梦工厂”。车身巧妙融合“星员工”元素与咖啡文化,方寸之间藏着他们走向社会的渴望。“每个孤独症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盼着他们能通过这个平台,顺利融入社会,找到自己的价值。”作为“星点心愿”主理人、福建省心启航助残帮扶中心理事长,张秀丽多年来深耕孤独症青年就业“融合之路”,而这辆小小的咖啡车,正是她为“星星的孩子”搭建的另一座桥梁。
今年10月1日,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筹备,“星点心愿”咖啡车正式亮相街头。目前,这里共有“星点心愿”抽调的5名孤独症“星员工”,配备1名辅助性就业员工。开业前,“星员工”接受了专业系统的培训,从咖啡研磨的时长和深烘浅烘的区别,到收银服务用语、环境维护等细节,他们反复训练,逐一攻克,最终掌握岗位技能,用一杯杯手作咖啡传递温暖。
与普通咖啡店员工不同,“星员工”们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才能打破外界对孤独症群体的刻板印象。记住不同的饮品配方、英文字母、分清不同颜色抹布的用途、在订单高峰期保持节奏不慌乱……这些对普通人来说不算难事的工作,他们往往要反复练习数十遍,才能形成肌肉记忆、熟练上手。
“小肖的成长最快,也是最让人意外的惊喜!”带教咖啡师陈涵茜提起他,语气里满是骄傲。初见时,小肖安静得几乎不说话,总是默默站在角落观察。可仅经过3次培训,他就基本记住了咖啡制作流程。一个月后,他不仅能独立上岗,还能熟练完成从开始至打烊的全套工作。如今,小肖已是咖啡车上的值班主管,更成了伙伴们的“小老师”。“由他指导新伙伴,效率比专业老师教学还高。孩子们之间沟通更放松,不用多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懂彼此的意思。”陈涵茜解释说。
同样在岗位上收获成长的,还有16岁的“星员工”小张。“你觉得做咖啡难吗?记配方难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小张信心满满地回答:“不难,我很快就学会了。”他系着干净的黑色围裙,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装备,脸上露出自信灿烂的笑容。
开业半个多月来,“星员工”们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饮品配方与制作“零差错”,偶尔的小插曲,也只是忙中忘记在外卖袋里放吸管。目前,咖啡车已接入外卖平台,提供三十余种饮品,日均高峰销量近百杯。
这份“带着温度的咖啡”,也收获了市民与网友的喜爱。“每一口醇香之外,都能喝到不一样的温暖!”“很棒,看着他们认真工作的样子,心里特别感动!”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留言点赞。市民林女士更是成了回头客,“每次来买咖啡,都能看到他们的进步,希望这样的平台能越来越多”。
“选择咖啡车,是因为咖啡性价比高,对孩子们来说操作简单,也希望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递一份公益与温暖。”张秀丽道出初衷。在她看来,一杯咖啡不仅是商品,更是连接孤独症群体与社会的桥梁,“我们想让更多人在点单时,自然而然地走近这群‘星星的孩子’,用一杯咖啡的温度,为他们的成长助力,让公益融入日常的烟火气里。”(记者 赖志昌)
上一篇:曾忠平:银发馆长和他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