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一早,闽侯县荆溪镇龙山小学的晨读课准时开始。稚嫩而坚定的童声齐声朗诵着《龙山会议颂》,抑扬顿挫间,仿佛穿越时空的对话。与此同时,不远处的龙山会议纪念馆内,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早早到来,仔细擦拭着展柜,检查每一件展品。他,就是曾忠平,年近七旬的纪念馆馆长,一名党龄46年的老党员。
几年前,也是在这所小学,曾忠平组织师生共同拍摄了微电影《你是灯塔》。镜头前,孩子们化身小演员,重现那段峥嵘岁月。一个扮演地下交通员的孩子好奇地问曾忠平:“曾爷爷,他们当时不怕被坏人抓住吗?”曾忠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当年龙山会议上革命先辈如何在油灯下谨慎讨论,如何机智传递信息的故事。“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有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路,所以他们无所畏惧。”那一刻,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
同时,一首曾在龙山会议期间传遍福州、如今已成为龙山小学校歌的《你是灯塔》,不仅是那段历史的音乐记忆,更是曾忠平致力于让红色基因“活”起来的生动注脚。
“胃切除了三分之二,但精神不能切除”
“1947年召开的龙山会议,是闽浙赣区党委城市地下斗争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启了福建城市地下斗争发展新篇章……”纪念馆里,曾忠平的讲解总是格外引人入胜。他不仅是讲解者,更是历史的守护者和传递者。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声音洪亮、神采奕奕的老人,2020年因胃部疾病在省立医院接受了胃切除手术。
“当时劝他在家多休养,可他根本坐不住。”龙山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刘长记回忆道,“术后不到1个月,他就捂着肚子回到馆里。看到他边讲解边下意识地捂着胃部,额头渗出细密汗珠还在坚持的样子,真是又心疼又敬佩。”
对此,曾忠平淡然一笑:“胃切除了三分之二,但精神不能切除。那段历史需要有人讲述,那些精神需要有人传承。”
曾忠平(右)在龙山会议纪念馆讲解历史。通讯员 沈靖 摄
“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在我们手中消失”
退休后的曾忠平身兼多职,除了纪念馆馆长,他还是闽侯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在这里,他同样书写着别样的精彩。
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十番伬乐团的设立。起初,这个想法遭遇了不小阻力。“不少老年学员觉得十番伬音乐多用于丧事,不吉利,反对设立乐团。”老年大学学员陈阿姨回忆。
但曾忠平觉得,传统十番音乐在闽侯流传了数百年,所用的云锣、狼串、逗管等10余种乐器,共同奏出的是浓浓“虾油味”的闽侯交响乐。“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在我们手中消失。”他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
在他的坚持下,十番伬乐团终于组建。过去10年间,乐团不仅抢救保留了一批濒临失传的十番古乐谱,更让沪屿十番伬音乐成功列入闽侯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乐团演奏的十番音乐不再是不吉利的象征,而是闽侯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作为福州党史专家人才库入库专家和瀛洲社区银发党建室主任,曾忠平的工作清单还在不断延长:义务进机关、学校、社区宣讲龙山会议精神;用方言为社区老人解读党的政策、讲述闽侯红色故事;推动老年大学从单一教学向多元发展转型……
在他的努力下,龙山会议纪念馆已成为学生传承侯官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他的讲述,了解到脚下这片热土曾经燃烧的革命岁月。在他的努力下,闽侯县老年大学艺术团在全省、全市老年教育系统文艺汇演中屡获佳绩。
“退休不是终点,而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讲解工作的曾忠平站在纪念馆前,望着不远处龙山小学放学归家的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愿意为家乡奉献全部的余热。”他说。
暮色渐染,龙山小学音乐教室里,《你是灯塔》的歌声依旧嘹亮,如76年前一样,照亮着前行的路。而曾忠平正如歌中的灯塔,用自己的余生,守护着历史的火光,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航程。(记者 谭湘竹 通讯员 陈堡 林若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