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连江东岱镇山堂村的田埂上出现了一个身影。村务工作者曾彬手持望远镜,步履轻盈地穿行在农田间,寻觅着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候鸟。
5年前,她把所有候鸟统一称呼为“小鸟”,而如今,她已经能熟练说出百余种珍稀鸟类的名字和习性。在她的手机相册中,保留着每年越冬候鸟的身影,也记录下了山堂村的变化。“观鸟不仅是辨认种类,更是读懂自然的语言。”曾彬说着,指向远处的一片湿地,阳光透过云层洒向江面,林间偶尔传来清亮的水鸟鸣叫。
曾彬在进行鸟类科普解说。记者 陈君沂 摄
从普通农田到候鸟“自留地”
山堂村1000多亩的农田里种植着稻谷、豆类等各式各样的农作物,不时有村民在田间巡逻,查看土壤和水的情况。一块“自留地”旁杂草丛生,看似无人问津,却是山堂村的“团宠”。
“这块约一亩半的田地原来也是普通农田。来往越冬的候鸟一进村就飞进田里,停在这块地里的鸟儿特别多,我们就划出了这块候鸟的‘自留地’。”曾彬告诉记者。
连江位于候鸟迁徙的九大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而东岱镇在敖江入海口南岸,湿地、滩涂面积广阔,成为众多候鸟的中转站和休憩点。
鉴于鸟儿们对这块地“情有独钟”,为了让村民同意让鸟儿“入住”,200多名观鸟、摄影爱好者们群策群力,租下了这块地,并请村民陈济华和陈新妹帮忙照看。“我们想把这块地还原成最自然的状态,尽可能为候鸟提供接近原生态的落脚处。”摄影爱好者王乃珠说,这些鸟喜欢吃土里的虫子,所以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犁田机翻土,还从内河引水灌溉。
在陈济华和陈新妹的照顾下,这块田成了来此越冬鸟类的专属“自留地”,每年春秋两季,候鸟们在此停歇觅食,为保障它们的栖息环境,村民主动调整种植方式,留水护田,确保鸟儿们有充足的食物来源。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护鸟
农田的变化吸引来了更多珍稀鸟类。2020年,观鸟爱好者林长洛第一次在山堂村拍到了董鸡,使得更多观鸟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寻迹而来。村民们对这群扛着“长枪短炮”(长焦镜头)的人感到困惑,但随着交流的增多,他们意识到了候鸟对村子的意义。
“通过这些观鸟者我才知道,原来这些候鸟这么珍贵。”凭着对家乡生态的热爱,曾彬开始自学鸟类图谱、查阅资料,并主动与前来观鸟的爱好者交流。从候鸟迁徙规律到本地留鸟习性,从鸟鸣差异到觅食特点,她一点点积累知识,甚至能迅速辨识出黄胸鹀、彩鹬、董鸡、水雉等近百种鸟类。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普通村民身上。
“一开始,照顾这块地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陈济华坦言,观鸟爱好者们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不久后,他的世界就被爱鸟人士的宣传科普所点亮。
“它们是远方的来客,我们要爱护它们。”陈济华说,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用最天然的方式耕种,以干净的谷物来招待候鸟。他们自发进行每日巡护和爱鸟宣传,遇到外地的捕鸟人还会及时报案。
观鸟的经历让连江县政协常委林剑青对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她开始探索家乡生态和经济的发展。2022年,一份题为《关于践行生态理念、大力发展观鸟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应运而生。“希望对鸟类和生态的保护能帮助东岱镇走向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林剑青说。
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
如今,山堂村已从普通乡村变为众多观鸟爱好者的“圣地”。目前,村子里已发现并记录了263种野生鸟类。
2022年7月,近400平方米的山堂观鸟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与连江团县委、县林业局、中小学及教育机构等开展合作,打造青少年观鸟基地。次年5月,县检察院、县法院、东岱镇政府打造了敖江湿地司法保护山堂村示范点,建成观鸟棚、机耕路、观鸟宣教基地。今年3月,山堂村又新建了一个观鸟小屋,后续还计划将数量增加到5个。
观鸟活动也推动着东岱镇的生态改善。植被恢复,水质净化,观鸟路径也同步改善。不仅如此,敖江入海口的湿地边新建了几处观鸟站,并为鸟类提供更多栖息地。黄胸鹀、黑脸琵鹭等原先因环境退化而逐渐稀少的鸟类开始重返这片区域,它们在此短暂停留,补给能量后继续进行长途迁徙。
连江团县委与省观鸟协会合作开发生态教育课程、东岱镇首届观鸟比赛吸引省内外多支观鸟团队、各地大学生到山堂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山堂村带来了更多人气。“我们希望通过观鸟活动带动村民就业,将山堂村打造成生态旅游目的地。”山堂村党总支书记陈健说。(记者 陈君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