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到喀什,相距万里,无阻爱心传递。近日,由深圳捐赠的200台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已全部在喀什安装完毕,覆盖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商超、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为边疆地区应急救援体系提供重要支撑。
喀什市2025年“五分钟社会救援圈”公益项目于今年3月24日正式签约启动,在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导下,由腾讯集团、腾讯SSV时光实验室、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等爱心企业和公益团队共同发起,宝安区卫生健康局、宝安区红十字会及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挂靠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具体协办。
作为深圳对口帮扶喀什“民生援疆”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跳出传统援疆模式,走出了一条“从点到面、从帮扶到自我造血”的深度转化路径,构建起“设备+人才+机制”三位一体的社会救援网络:一是通过网格化布局AED,填补了我国南疆地区公共急救设备空白,让“救命神器”触手可及;二是以“500名社会急救培训导师+6000名社会急救志愿者”金字塔培养体系,助力破解少数民族地区急救人才短缺困境,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急救队”;三是以“科技+民生”的深圳援疆模式,让“深圳标准”适配“喀什特色”。
“数字工具能让救援效率翻倍。” 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宝安区应急医疗救援培训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林锦乐表示。目前,喀什的200台AED设备信息已全部上传至企鹅急救平台,市民打开“企鹅急救助手”小程序就能实时查询设备位置、状态,应急调度也能精准定位、快速响应。这一数字化管理手段,正有效填补传统医疗服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窗期”,降低公众获取急救资源的门槛。
项目启动初期,在喀什地区急救中心、喀什市红十字会及深圳大学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地理空间信息研究团队的帮助下,项目团队基于时空信息技术绘出三张关键地图——喀什市人口分布密度图、急救需求分布地图、行政区域分布地图,并形成《喀什市AED安装位置选址方案》,明确了“主城区人口密集区域AED半径100m范围全覆盖、主城区其余区域AED半径200m范围全覆盖、新城、开发区及乡镇AED半径400m范围全覆盖”的配置标准,尽力确保每一台AED都安装在最需要的位置。
分梯度AED选址参考图
目前,200台AED已全部调试完毕、正常待启用,接下来的重点,是让设备充分发挥效能。项目团队计划于今年11月起,分三批赴喀什开展种子导师培养与志愿者培训,种子导师又会面向每个AED点位的工作人员开展定向培训,为后续救援实践蓄力。
林锦乐表示,更深远的是,这场急救能力建设实践不仅提升了喀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边陲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方案,更在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国家战略层面,织就了一张更为密实的民生保障网,让深喀同心的温暖,持续守护生命、传递希望。
(受访者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樊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