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十一场)。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成效,重庆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发布会现场。
“十四五”时期,重庆聚焦城市本质安全加快破题,紧盯重点场所、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等各领域风险,构建闭环管控体系,努力把各类风险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解决在萌芽状态,牢牢守住城市运行安全底线。
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抵达、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
具体来看,“十四五”时期重庆应急管理取得了哪些成效?一组组数据说话。
发布会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邹瑜介绍,五年来,风险防范更精准,群众生产生活更安心。积极推进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隐患56719个、已整改55887个,整改率达98.5%。首次实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收集了超过1100万条海量数据,生成了超过5600张精细化的风险评估与区划图,形成“风险地图”,有多少风险、分布在哪里,一目了然。
五年来,救援处置更专业,群众生命安全有保障。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上,重庆构建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梯次救援力量体系。重组市级力量,组建市专业应急救援总队、市航空救援总队,培育发展危化、矿山、工程抢险等8个行业的13支专业救援队伍,全覆盖组建区县队伍和镇街队伍,引导建设、规范管理曙光和华岩石等45支3900余人的社会救援队伍。形成市域内“航空救援1小时抵达—地面救援30分钟到达—群防员10分钟反应”的快速应急能力。
五年来,数字应急更智能,城市安全更可控。重庆给应急管理装上“智慧大脑”,完成系统门户和数据底座建设,实现应急管理部和市级相关部门数据“无缝对接”,打通数据壁垒,打造数字底座。实战运行自然灾害防减救、安全生产智管、应急指挥智救等3大综合场景,工贸安全在线、九小场所安全智管等20余个子应用,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连全市、一脑统全局”。
五年来,保障体系更全面,救灾救助更暖心。修订《重庆市安全生产条例》等5部地方性法规,发布103项重庆市安全生产领域地方标准,让安全管理有了“硬标尺”。
五年来,社会共治更协同,安全环境共守护。用好基层力量,依托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配齐基层应急管理和救援专职人员,102万名灾害应急责任人、12.8万网格员、2.3万信息员。
连续58个月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发生
“十四五”以来,有两组关键数据: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34.8%,死亡人数累计减少了2126人(截至2024年底),今年继续保持大幅下降态势;此外已连续58个月遏制住重特大事故发生,创重庆历史最长纪录。
发布会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重庆在安全生产方面连续5年实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重庆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实现这种“向好”?“数据”下降的背后,给市民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变化?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董林介绍,重庆始终牵住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动态清零这个牛鼻子,揪出重大事故隐患5.6万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8.5%;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行安全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及设备工艺6.92万项,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自动化改造达90%以上,全市8个化工园区可视化安全监管实现100%;持续提升全员安全素养,新培养注册安全工程师1.3万人,提供特种作业考试服务64.85万人次,推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让每个从业人员做“安全的明白人”。
持续深化道路运输专项整治,重点对网约车、出租车、长途客车、旅游包车的超员超速超载及疲劳驾驶等重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集中专项整治、严格执法。比如,针对近年来网约车事故逐年上升,出台了“九条硬措施”,有效遏制网约车事故多发态势,让群众“安全出行”更有保障。
紧盯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坚持苗头发现就掐、隐患冒头就打,统筹开展电动自行车、燃气、防范居民烤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等专项行动。开展电动自行车生产、停放、充电等全链条整治,查处非法改装、飞线充电等违法行为26.1万起,新建设充电端口33.4万个。针对窨井盖这类安全“陷阱”,梳理出12个领域和4类问题开展排查,共发现隐患1.2万余项,已完成整改1.1万余项。
预警信息最快5分钟送达,让预警跑在成灾之前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重庆作为大山区、大库区,精准预警的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一难题,“十四五”期间重庆在监测预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发布会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姜瑾介绍,“十四五”以来,面对山区库区复杂气候条件带来的精准预警难题,重庆聚焦预警、叫应、转移三个关键环节,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成效。
首先,“预警”的关键词是“递进式”。重庆创新建立了“提前24小时预测——提前6小时研判——提前2小时临灾预警——雨中滚动跟进”的分段式递进预警机制,通过由远及近、逐步修正的方式,努力兼顾预警的提前量和精准度,为应对灾害争取宝贵时间。目前,重庆预警短信发布速率可达每秒4500条,预警信息可在5~10分钟内送达社会公众,让预警跑在成灾之前。
姜瑾表示,“叫应”的关键词就是“全方位”。重庆构建了“面—块—线—点”四个维度相结合的立体化叫应网络。通过“重庆综合预警”APP、电视广播等渠道,覆盖更广的市民,做到广泛叫应到“面”。通过“一行业一措施、一乡镇一方案、一岗位一指令”智能预警发布体系,将应对措施分门别类下达到区县各镇街和各行业部门,靶向叫应到“块”和“线”。通过应急大喇叭、卫星预警叫应设施、入户叫应装置等现代手段,并配合鸣锣敲门等传统方式,将预警传达到末梢,精准叫应到“点”。今年7月,在应对“7·8”强降雨过程中,不到2分钟,就有60万市民的手机收到了预警短信,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姜瑾介绍,“转移”这个关键词是“提前量”。按照“三个必转”的要求,坚持“白天提前转、夜间不冒险”强调应转早转;根据风险情况还要适当扩大转移范围,确保应转尽转;明确避难场所、组织应急演练、熟悉转移路线,实现应转快转。
“高精尖+智能化”模式,救援设备高科技含量满满
今年4月,重庆集中亮相了一批“硬核”应急救援装备,受到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十四五”期间,重庆救援装备建设情况如何,目前具备哪些救援能力?
发布会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李论介绍,目前全市共配备各类装备累计达12.2万余台(套),较2020年增长70%以上,已具备森林灭火、城市排涝、工程抢险、水域救援、危化处置、矿山救援以及通信保障等综合救援能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比如乡镇队伍,重庆按照“标配+选配”的模式,配备了皮卡车、对讲机、北斗终端、卫星电话等6件套,选配防汛抗旱、森林灭火、地震地灾3种模块,形成叫应报灾、快速机动、音视频回传、救早救小的4种先期处置能力,能在5分钟内集结响应,到达现场后10分钟内回传音视频。
李论还介绍,比如在区县队伍,重庆按照“通用+专用+小快轻”的模式,为区县配备通信指挥前突车、装备运输车、中大型水罐消防车、隔离带开辟机器人等装备,形成预警感知、兵力投送、“三断”(断路、断网、断电)通信、先期侦察、应急救援的5种常态应对能力,队伍携带重型装备出动时间缩短至30分钟,无人机侦查半径可达15公里。
在市级队伍,重庆按照“高精尖+智能化”的模式,配备大型无人直升机救援平台、水上救援平台、遥控智能挖掘机、破拆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装备,形成指挥调度、立体通信、空天地协同、智能化攻坚、复合型救援、野战化保障的6种专业攻坚能力,救援现场可快速形成数字沙盘,在地灾、危化等危险救援场景可实施无人化智能化救援。
同时,在通信保障方面,重庆构建了“公网+专网+卫星网”的三网融合通信模式,为各级队伍配备单兵头盔、布控球、对讲机、通信车、指挥方舱车,以及空中和水上通信平台等装备,确保在“三断”情况下的通信指挥。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 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