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现,如何为城市安全再加一道“防护锁”?
基础设施渐趋老化,怎样让运维管理告别“经验依赖”,迈向“智能高效”?
9月20日,隧道股份城市运营以“数字赋能,智领未来”为主题,举办第二届科技大会,集中亮出了一批智慧运维领域的“硬核成果”,从覆盖道路数字化管养的“空-天-地”协同监测预警,到解决出行痛点的停车充电一体化服务,再到降低城市干扰的轨道交通低影响更新方案,每一项都直击城市运维的关键难题。
其中,两大核心产品的亮相尤为引人关注。国内首个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的垂类大模型“智城+”,与新一代城市“韧性”智能应急保障系统作为两大核心产品重磅亮相,为这些城市治理运行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共同构建起“智能决策+高效执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运维数字化新范式,标志着城市运维正式进入“全域感知、智能研判、精准调度、闭环管理”的智慧化新阶段。
“智城+”大模型
给基础设施装个“AI智慧脑”
“智城+”大模型是国内首个专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运维行业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隧道股份城市运营超半个世纪运维经验的结晶与升华。其基于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多模型底座,构建起亿级高标准行业语料库,整合百万份行业知识及自有业务数据,并融合百TB级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桥梁运维”“应急指挥”“智慧巡检”三大智能体,让基础设施运维有了“AI帮手”。
桥梁运维智能体。它管理着超3400公里交通路网里的350万余个桥梁构件,从“出生”到“养护”全程盯守。每年,它会对4万余条桥梁病害数据做“深度学习”,自动完成病害分类、分级评价,还能优化处置策略,让运维流程实现“识别-评估-处置-闭环”的全智能化。这不仅留住了历史数据和技术专家的“老经验”,更让这些宝贵知识能代代传承。
应急指挥智能体。从风险预防到应急处置,再到事后复盘,它覆盖了应急管理的全链条。事前,它能提前预警,把人、车、物等应急资源“摸得门清”;事中,5公里内的救援力量它能实时定位,还会动态优化处置路线;事后,自动生成评估报告,给每个环节的响应效率打分。这套“闭环操作”,让城市应急从过去的“被动抢险”,彻底转向了“主动防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安全韧性。
智慧巡检智能体。借助CV模型(计算机视觉技术),它能“一眼看穿”市政道路、农村公路、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等各类设施的“健康状况”,可以进行病害识别、指标计算,并且做到健康评估,报告生成。
目前,它已在上海、成都、珠海、嘉善等地“上岗”,服务总里程超1600公里。数据最有说服力:巡检资源精简了60%,病害流转效率提升50%,有效派单量提高30%,真正用AI减轻了运维压力。
城市“韧性”智能应急保障系统
城市应急管理的“数字盾网”
“智城+”大模型作为智慧的“大脑”,负责分析与决策。而城市“韧性”智能应急保障系统则如同敏捷的“四肢”,专精于调度与执行针对城市应急管理痛点。
该系统集成了前端感知设备、WEB管理系统、应急小程序和全要素可视化大屏四大模块,构建了覆盖“感知-指挥-处置-评估”全流程的城市路网级应急指挥体系。
系统通过“路网视频联动+智能传感器”构建全天候感知网络,在无视频覆盖区域部署积水、温度等智能传感设备,实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和智能工单派发,将险情发现时间压缩至“分钟级”。创新应用的无人机视频采集技术攻克了弱信号区域定位、毫米级病害识别等难题,可自主完成高耸桥塔、斜拉索等人工难以触及区域的巡检;路网InSAR变形监测技术融合星载雷达、无人机与北斗等多源数据,实现区域路网结构微形变与沉降状态的时空连续监测,为越江大桥、城市快速路等重要设施提供形变早期识别与实时预警。
发现险情时系统可快速调度,自动规划最优路线,并借助可视化大屏实时掌控现场,实现全链路可溯、全环节可控的闭环管理。还能完整记录响应数据,自动生成评估报表,推动应急管理从事后总结向能力持续升级转变。在防汛防台实战中,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应急到位率达100%,处置效率提升8%。
技术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智城+”大模型与城市运营智能应急保障系统的协同应用,共同构建了“智能分析+精准执行”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从单一设施管理到区域路网协同、从被动应急处置到主动预测预警、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的根本性转变。
隧道股份城市运营表示,公司将继续深化数字技术在基础设施运维领域的创新应用,拓展系统的应用场景与地域覆盖,助力推动城市交通运维向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构建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贡献力量。
上一篇:香港炸弹拆除工作基本完成
下一篇:江苏发现金矿!有望超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