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书财老师在上示范课。(受访者供图)
“山水不移,月色依旧,师恩难忘”“教师节快乐,希望老师没有脱发的烦恼”“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让我感受到您深厚的教学功底,能让我这个原来不喜欢生物的学生听进去”……
教师节刚过,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翁书财老师的桌上摆满了各种小贺卡,手机里也塞满了祝福短信,有些来自毕业多年的学生,有些来自刚带不久的新生。每一份祝福他都会仔细看,这是他从教近三十年最有幸福感的时刻——站成守望灯塔,目送雏鹰高飞。
课堂匠心
让知识“活”起来
课堂是老师教书育人的主战场,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翁书财的课程风格特色在学生中有口皆碑。一名学生说,上过翁老师的课,让他从生物“差生”重拾学习热情,还有了向更高分数挑战的信心。
在翁书财的执教生涯中,“逆袭”的佳话不胜枚举。去年他带的高三毕业班,96%的学生成绩超过全省高考录取特控线,生物学科平均成绩闯入全省前十。其中一名叫徐少惠的女生生物斩获99分(满分100分),位列全省第二名、福州地区第一名。
“其实秘诀很简单,就是用心。”翁书财笑着说,作为教研组组长,他将大量时间投入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钻研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力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精心设计的课件、幽默风趣的语言,成了翁书财放出的“钩子”,潜移默化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的课堂上,只听见老师的声音,学生埋头记笔记,互动不多,但翁书财更愿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提问、大胆质疑,特别喜欢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老师总是笑眯眯的,对我们奇怪的问题十分包容。”高二学生黄同学说,在这种鼓励包容和研究式的学习氛围下,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起来。
自然为师
劳动园里的“生命课”
每一门学科都像一盒巧克力,有人尝到苦涩就放弃,有人却能从苦中品出丝滑的甜。让学生跨越从苦到甜的桥梁,便是兴趣。在课堂上,翁书财捕捉到学生眼里对校园植物那一抹好奇的光芒,他没有因为教学压力轻易地放过,而是将校园独特的植物资源利用起来,打造了特色校本课程《常见植物识别与种植》。
如今,学校这片100多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园,种满了白萝卜、豌豆、玉米、包菜、菠菜等常见农作物,成为学生探索植物世界的“兴趣课堂”。翁书财和同事带着学生俯身播种、松土、施肥、除虫,感受劳动快乐,也在对植物的观察中印证课堂知识。翁书财常带着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生物实验,如用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杂交授粉,直观感受不同基因编组带来的生物性状变化。
这片植物天地让学子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在课堂笔记上,他们写道:“我们开始真切地理解植物细胞的分化是如何自然演化出形态各异的叶片,光合作用又是怎样如同神奇的魔法,源源不断地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还有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开花结果这一系列生命进程中所发挥的精妙调控作用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模式,如同肥沃的土壤,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实践能力与探索精神……”
守护成长
他把学生“关”在心里
29年前,翁书财进入教育行业,在条件相对艰苦的乡村中学扎根整整9年。朴素的教室、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和一届届学生们的蜕变,让他深刻领会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他习惯了早出晚归的生活,错过了女儿成长的许多瞬间。有一次,他匆匆吃完早饭就要出门,年幼的女儿仰着小脸问:“爸爸,你又去哪里呀?”翁书财笑着说:“爸爸要去‘抓’学生呀。”女儿眨着好奇的大眼睛追问:“爸爸,你把学生抓了关在哪里呀?”一旁的妻子忍着笑意轻声说:“你爸爸把学生都‘关’在心里啦。”这句话让他心头一动,又有些酸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正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关心,让翁书财坚持当了22年的班主任。他会在学生面临考试压力时,及时为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组织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户外拓展、音乐欣赏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还会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感悟,鼓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用爱和责任去浇灌。在三尺讲台上,翁老师也找到了从苦到甜的“滋味”——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运动场上矫健的身影以及一届届学生的快乐成长,工作的琐碎和辛苦变得微不足道,内心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欣慰与幸福。(记者 朱榕)
上一篇:法考客观题考试福州考区平稳开考
下一篇:美国又出一怪招,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