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的力量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无论是深夜转移群众,还是抢修道路,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挺在最前面。”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
“那晚的雨声,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不是嘀嗒,不是哗啦,而是砸在地上的闷响。”9月4日,时隔两个多月,嵩县白河镇党委副书记钱金国回忆起6月30日夜的那场暴雨,依然心有余悸。
“河水离公路只剩50厘米了,再不转移,就来不及了!”那个夜晚,钱金国带头冲进雨幕,挨家挨户拍门喊人……
800多人的紧急大转移
今夏,嵩县白河镇遭遇历史罕见的连续强降雨。6月30日至7月2日,山洪、滑坡、道路中断、通信瘫痪等接踵而至。
6月30日,毛毛细雨在傍晚升级为倾盆大雨,当晚10点多,在接到暴雨红色预警后,钱金国立即带领包村干部马董智奔赴上庄坪村。
通往村庄的桥梁已被白河水没过,水位仍在上涨。“如果雨势持续,公路会被洪水吞没。”钱金国当机立断,“必须全员撤离!”
然而,要在暴雨中转移800多名村民谈何容易?雨下得太大了,手摇警报器、铜锣的声响淹没在雨声中,钱金国干脆冲进雨幕,挨家挨户敲门唤醒熟睡的村民。
7月1日0点,上庄坪村的雨量监测显示降水量已接近200毫米,肆虐的洪水已冲破道路护堰。
“从6月30日晚上11点到次日凌晨2点,我们几乎是扯着嗓子跟雨声对抗。”上庄坪村党支部书记李东奇回忆。钱金国的衣衫早已湿透,脚底磨出血泡,仍在人群最前方大喊,让大家不要慌乱,有序转移。
最终,800多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至地势较高的张家庄组。
为尿毒症少年抢通“生命通道”
7月1日晚,暴雨再次来袭,五马寺村因山体滑坡成为“孤岛”。
7月2日清晨,钱金国带领镇政府工作人员,驾驶一辆皮卡,经过6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从白云山另一侧进入五马寺村。此时,滞留的游客和村民亟待转移,皮卡成了“摆渡车”;方便面等物资则由镇干部们肩扛背驮,徒步送至6个偏远的村民组。
7月3日临近中午,钱金国在西沟组村头遇见一位焦虑的老太太:“孙子3天没做透析了,吃不下饭,睡不成觉。”
原来,老太太的孙子小刘原定7月1日前往嵩县县城做透析,却被突如其来的雨情困在村里。钱金国立即赶到小刘家中,只见这个少年脸色苍白,蜷缩在桌边痛苦地呻吟。由于小刘体重较重且当时缺乏壮劳力,常规担架根本无法转运。
“必须抢通道路。”钱金国紧急向白河镇党委书记李琼岩汇报。两台挖掘机、一台铲车连夜开赴现场,大家顶着山体滑坡的危险争分夺秒抢修。
7月4日凌晨,历经12小时奋战,跨摩天岭的救援通道终于抢通。清晨,救护车将小刘安全转运至县城医院。
基层干部筑起抗洪“人墙”
钱金国的冲锋陷阵,只是白河镇党员干部群像的缩影。在这场大雨中,无数基层干部筑起抗洪抢险的“人墙”。
周晓鑫为救耳聋独居老人翻墙涉险,16小时内转移群众80名;马迎乾连续值守72小时仍坚守一线;胡雷雷转移群众时,用身体搭起“人桥”,让孩童踩着他的肩膀渡过洪流……
“党组织的力量就是群众的主心骨。无论是深夜转移群众,还是抢修道路,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始终挺在最前面。”李琼岩说。
白河镇的灾后重建全面展开。上庄坪村河道疏通完毕,五马寺村民宿重新营业,香菇大棚有序恢复……
五马寺村受灾后,钱金国没有离开,他吃住在村里21天,组织党员突击队清理塌方路段,修缮水毁房屋,修复基础服务设施,逐户走访受灾群众。
望着修复的山路,钱金国目光坚定,“我们会继续和大家并肩作战,让家园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