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8·29”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8月28日20时至29日08时,洱源县牛街乡受强降雨影响,福田村大干沟、福和村白石涧突发泥石流灾害,导致洱鹤线K6处、K8处中断,弥茨河上游部分河道淤堵,县乡两级第一时间响应、村民与企业共同联动,组织应急抢险。此次灾害造成K6处冲积物约4万立方米、K8处冲积物约8万立方米(冲积物以块石居多),福和村滇中引水、鹤剑兰高速公路2个项目因道路中断,人员车辆无法通行。通过精准预警、及时叫应、多方联动,迅速开展应急处置,成功实现人员零伤亡、车辆机械零受损。这次应急处置,是洱源县深化“1262”联动机制,夯实基层群防群治体系,推动群众自治、政府协同、企业联动的生动实践。
及时发布气象风险信号,精准预警
县气象局强化降雨量预警监测,密切关注气象变化情况,对极端天气及时精准预报预警,为1262联动机制高效运行发挥了核心作用。8月29日3时20分,洱源县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牛街乡局部地区为Ⅱ级,易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牛街乡高度重视,加强汛期灾害易发点防范。29日3时40分,福田村彝族组小组长接到村委会通知后加强巡查,在巡查中发现白石涧上游降雨较大,河沟中泥沙含量较高,可能会对下游造成威胁,立即报告村党总支书记龚值亭,龚值亭及时将情况上报乡党委政府并通报福和村委会。牛街乡政府及时报送值班信息至县应急局后,叫应福田、福和村和鹤剑兰高速和滇中引水项目2家承建企业,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村组干部和企业叫应到户到人,有效确保了人员和车辆安全。
盯紧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强化巡查
今年洱源县降雨属特多年份,截至2025年8月29日降雨量达1005.1毫米,境内土壤含水率已超饱和,加之前期“4·24”“6·5”两次地震导致岩土结构松动、稳固性降低,可能会出现“无雨成灾、小雨大灾”的情况。牛街乡未雨绸缪,扎实开展周边区域地灾风险评估,在日常一日三查的基础上加密巡查监测频次,做到凡有雨必出巡。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村组会议等方式开展防汛减灾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入脑入心。针对福田村、福和村境内易发多发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实际,牛街乡持续加强群众日常应急避险防范宣传,倡导人人都是监测员,人人都是信息员,密切关注雨情、水情、险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福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吉昆说:“进入雨季以来,通过我们不断宣传普及自救互救和紧急避险知识,群众雨天出行的警惕性更高了,这为我们8月29日凌晨发生山洪 泥石流实现零伤亡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多方合力筑牢防汛堤坝,联防联动
县内外联动,牛街乡在报请县交通管理部门发布洱鹤线境内路段道路管制通告后,及时向鹤庆县有关部门通报情况,迅速对道路进行管制,禁止除抢修以外的车辆和人员进入。上下游联动,今年以来,专门组织上下游福和村、福田村、上站村共同开展应急演练21场4123人次,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村之间监测员强化信息互通,“8·29”灾情发生后,通过上下游联动,紧急转移避险受威胁区域110户343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企地联动,2家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与地方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配齐配强应急队伍。灾情发生后,县乡村组和企业共投入213人次,装载机、挖掘机、运输车辆等68台次,争分夺移开展抢修、疏通、清淤等抢险工作,有效防范了险情蔓延和次生灾害。
抢险救灾责任落实在前线,闻令而动
接到灾情报告后,县委政府立即作出安排部署,县委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县级相关分管领导及时进行现场处置调度。交通、水务、应急、自然资源、气象等相关部门和牛街乡闻令而动,叫应2家企业积极行动,及时支援调配抢险设备设施,抢险责任层层传递、救援链条高效运转。通过对涉险路段设置交通提示标志、发布管制通告、施工机械应急作业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真正在前线压实责任,在前线扛实任务,在前线落实措施。
这次成功避险,是洱源县坚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1262联动机制,坚决打好打赢防汛救灾这场“人民战争”的生动实践。从强化日常演练、定期不定期巡查、气象部门精准预警,到群众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再到群众、政府、企业联动响应,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层层联动,构建起高效运转的指挥和应急处置体系,真正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坚实可靠的安全防线,全力守护好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上一篇:洛阳多地启动四级应急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