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一阵鸣笛声,“茉莉白+海丝蓝”车身的福州地铁6号线列车,如同一尾灵动的蓝色精灵,缓缓驶进福州新区,道路宽敞整洁,绿树成荫,富有科技感的现代城市新图景展现在眼前。近年来,福州新区沿着“3820”战略工程指引的方向,向着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大步迈进。8月4日,记者探访福州新区的生活社区、公共场馆,体验新区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里的服务很贴心”
张子明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于2018年到新区纺织企业从事研发落地工作。“新区发展很快,政策也很好,比如人才公寓,解决了住宿这个大问题。”他说。
近年来,福州新区培育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显示、粮储食品、医药健康、文旅六大主导产业,吸引了不少像张子明博士这样的人才落地就业创业。
福州新区。
走进位于新区冰心东街298号的两岸融合社区汀兰雅郡,两室一厅的人才公寓南北通透,采光明亮,设施齐全。
新投海瑜菁英社区工作者黄彬说:“在新区工作,最发愁住房问题,后来看到人才公寓,心头的顾虑一下子就没了。”
人才公寓之所以成为黄彬口中的“好房子”,不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还可以为工作提供助力。他下周有一场会议需要使用小区的共享会议室,点开手机“小瑜管家”小程序,向小区管家发信息预约,管家的回复马上弹出:“无人预约,可以使用。”
除了共享会议室,该社区还打造了800多平方米的智能化“社区活力空间”,两岸创客中心、共享茶室、多功能厅、健身房、小区影院……完善的生活空间为“新市民”提供了舒适贴心的居住体验。
自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福州新区积极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有关要求,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提升市政道路预制化水平,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产业生态,以绿色建筑赋能低碳发展,为高品质现代化新城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没想到新区里有古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座新城如何被人接纳?不仅在于高楼,还在于历史文脉。
来自台湾的康永明老师,目前在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任教。他说:“在一些传统大城市,建筑密集,让人很窒息,一到新区感觉就很好,空间很大很开阔。”
让康永明印象最深的还不是“新”,他说:“福州新区中还藏着一座古镇,这很难得。”康永明说的古城,就是梅花古镇,曾是扼守闽江口的海防重镇。
近年来,福州新区按照“海防古城、文艺梅花”发展定位,全面推进梅花古城保护开发,累计投入3400多万元开展保护修缮,重现古镇的历史记忆。
在梅花古城、西施弄中感受历史余韵,去海边看海、拍照,到主街吃饭、歇脚,已成为福州新区的热门打卡项目。“过去打鱼靠天吃饭。现在古城修好了,游客多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向都市转型。”农特产品经营铺的李晓方表示。
赓续文脉,既要保护,也要建设。远望福州新区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整栋建筑的屋顶就像翻开的书籍。馆内,家长带着孩子们徜徉于知识的海洋,特别是二楼的“福州名人与商务印书馆史记展”,堪称一次福州城市灵魂的重塑。
商务印书馆福州分馆里,孩子体验阅读的快乐。张文奎 摄
紧挨着商务印书馆的是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大老远就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这里的暑期兴趣班正在教孩子们福州非遗。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助理兼综合办主任张丽说:“寒暑假,这里基本周周月月都有活动。”
夜幕降临,在活动中心“青年夜校”舞蹈教室里,“新市民”伴随着古典音乐翩翩起舞,“90后”学员陈思言跟着老师学习舞蹈分解动作。“新区的文化生活很丰富,和我们想象中的新区完全不一样。”她说。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科幻电影中,高科技智能跑车不仅能自动驾驶,还可以与人交流,拥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还能说多国语言。如今,这样的场景在福州新区已不是科幻。福州新区智能汽车产业科创基地的“未来座舱”,展示的就是这样的场景,且相关技术已初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点开“萝卜快跑”小程序,选择好出发点和目的地,还在地铁6号线上的吴笑逸就已通过手机预约好了“无人驾驶网约车”,出了地铁站便坐上了已在站外等候的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和汽车无缝对接,尽享丝滑。
“我在新区上班,但家住在老城区,每天有这样的公共交通换乘,就非常方便,而且还绿色环保,真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吴笑逸说。
福州滨海CBD项目。
现代城市空间还在不断扩展。记者来到福州滨海CBD项目施工现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项目地下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是福建在建最大的地下空间项目,双地铁中央商务区站敷设于福州滨海新城CBD核心区之下,地铁F1滨海快线与地铁6号线在此交会。
“未来这里将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风雨换乘,为市民群众提供购物出行、观光旅游、登机换乘等一站式舒适体验。”福州新区福州滨海CBD项目负责人黄华介绍。
作为福州“3820”战略工程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将涵盖地标写字楼、高端商业、五星级酒店、沙滩公园等多业态,聚力打造中央活力区,推动滨海新城成为福州市的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