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心
昌
购
平
职
暖
住
养
医
健
CHANG PING
此心安处是昌平
在北京北部,有一片创新热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追梦人驻足扎根。这里,不仅是事业起飞的跑道,更是心灵安放的故乡。昌平区通过精准的人才政策、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宜居的生活环境,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提供了“ 此心安处”的温暖与可能。 五位不同背景的创业者与科学家,在这里书写了他们的安心故事,一起来看看。
王曌
择昌平而栖
见证发展中那些“稳稳的幸福”
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兼高级研发总监 王曌
2011年,哈工大光学博士王曌(zhào)毅然选择奔赴昌平,加入初创企业爱博医疗。第一次到昌平,从地铁站到公司,需要打车绕行偏僻的乡间小路,住宿能选择的酒店也很有限,这是她与昌平的初遇,一个许多“拓荒者”都曾有过的、带着些许彷徨的开始。
但她选择留下,投身于“让患者重见光明”的事业。彼时她也未曾想到,自己将用未来的十余年,亲眼见证脚下这片土地一步步地发展、蜕变,最终成为她的心安之所。
作为科研工作者,她获国内外授权专利70余项,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等多个荣誉。在她的带领下,公司开发出多款国际领先、自主创新的高性能眼科医疗器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推动了我国眼科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进程,助力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
而作为一位居民,她的窗外,是另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迁。
曾经她租住在城南街道,这一住便是十几年,就连经常投喂的小区流浪狗“小白”都走完了它的一生。在这期间,她见证了“悦荟”商场的开业、昌盛小街的热闹、昌平交通的优化。
随着公司搬到空间更广阔的新址,她也选择在昌平安家“扎根”,搬到了位于南邵镇的新居,驾车通勤仅需7-8分钟。周边的公园和绿化充足,出门见绿、空气清新,路边的花草被打理得赏心悦目。她感慨于昌平如今的模样:“生活方便了很多,也丰富了很多,觉得昌平越变越漂亮了。”她深感这是一种“平静的变化”,是昌平的各个方面在从容不迫的稳步提升。
提及落户,她笑称自己才是“被催的那一个”,“有公司和区政府贴心‘护航’,提供了很多流程上的支持。”此外,从“昌平优秀青年人才”到“北京市科技新星”,这份支持和认可让她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温暖。“每一个机会他们都关注到我了,”她说,“这种有人关注你、帮助你的感觉,本身就挺温暖的。”
区域的发展,最终要落脚于人的获得感。对王曌而言,昌平的发展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生活中所需触手可及的“更美好”,是“稳稳的幸福”。
贾慧娟
政策护航
让创新之路心无旁骛
北京睿创康泰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
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贾慧娟
2014年,应用化学博士贾慧娟在昌平创办北京睿创康泰医药研究院,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道路布满荆棘。“最艰难时,团队连基础实验设备都难以配齐。”初创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留人难问题,曾让研发进度一度停滞。
关键时刻,昌平区的产业政策与人才支持体系成为了为她“兜底”的坚实后盾。作为“昌聚工程杰出人才”与“中关村创业领军人才”的双料得主,昌平精准服务,从科研经费资助到全流程企业服务,从落户北京到入住人才公寓,打出一套精准的组合拳。在政策护航下,她的公司快速成长为拥有70余项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将全球领先的纳米靶向递送技术应用于多个原创新药研发。
对于科学家和企业家而言,最宝贵的莫过于时间和精力。在生活上,贾慧娟的要求简单而纯粹——方便、安心就好。入住人才公寓,最令她满意的地方是通勤的便利,此外周边有白浮泉公园,小区内就有健身房,完全满足了她上班以外运动健身的需求,她坦言,自己在生活上的需求并不是很高,而现在这份因便利而生的踏实感,让她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钟爱的事业中。
展望未来,她期待昌平能为擅长研发但不擅营销的科学家创业者搭建更多平台,为正在转型中的企业协调对接更多的资源,让更多创新成果能尽早更快更好地惠及患者。
在贾慧娟看来,昌平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办公地点,更是一个让梦想安稳落地、让生活从容向前的“心安之处”。这里用实实在在的支持,托举起了每一位奋斗者的理想与日常。
尚展鹏
十分钟通勤圈
安放青年科学家的理想与生活
维泰瑞隆(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DMPK高级科学家 尚展鹏
2022年,从北京大学药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尚展鹏将职业生涯的起点定在了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维泰瑞隆(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担任DMPK(药物代谢动力学)高级科学家。
入职初期最实际的挑战就是租房。“当时最头疼的就是找房子。”他坦言,“想在生命科学园周边找到一套通勤方便、环境舒适、租金也合适的房子,真的不容易。”
这一困扰不少青年科研人才的现实问题,最终在昌平区“昌聚工程”人才政策支持下得以圆满解决。他成功申请到一套高品质人才公租房,“小区环境很好,就在超极合生汇附近,骑车上班只要十分钟。”此外,政府还提供了租金补贴,缓解了他的生活压力。这段仅有十分钟的通勤路程,为他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让他能潜心工作,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旅程和命运”。
周边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如超极合生汇商场、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等,更将便利从工作延伸至生活,构成了一个舒适便捷的生活圈。这一切让这位青年科学家真切感受到昌平珍视人才、服务人才的诚意。
“昌平给了我扎根发展的底气和信心,”尚展鹏说,“昌平区不仅细致入微地解决了我们年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了安心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这里汇聚了一大批顶尖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平台卓越、资源丰富,为我们提供了潜心钻研、用心创造、真正将所学转化为价值的沃土。”
这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正转化为持续的科研动力,让他的理想在昌平这片热土上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李钰泷
乘“政策东风”
踏上机器人产业的创业之路
北京宇川新材料有限公司
创始人 李钰泷
深厚的央企积淀、海外留学的技术视野、头部咨询的市场洞察,再加上一份深受家族新材料企业熏陶的实业情怀——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李钰泷,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 “产业”与 “创新”展开。 2025年,当北京密集出台机器人与新材料领域扶持政策,尤其是昌平区推出了针对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举措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他毅然辞去国贸的高薪工作,在昌平区政府和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公司的支持下,通过申报免费创业空间项目,在青年人才“创未来”生态街区创办了北京宇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聚焦机器人轻量化解决方案,致力以材料创新突破机器人行业续航与灵活性的核心瓶颈。
对李钰泷而言,昌平不仅有政策的“东风”,更是梦想落地的最佳土壤。这里不仅有精准的政策支持、免费的创业空间,更有着浓厚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和前瞻性的布局规划,为他这样的科技创业者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发展机遇。在昌平这片充满活力的创新热土上,李钰泷正以材料为语言,与机器人对话,与未来共振。
王颖奇
在昌平的沃土上
绽放产业之光
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创始人、CEO 王颖奇
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生王颖奇与同学在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起步,毅然踏入当时“冷门”的赛道——眼科高端医疗设备。那时,中国95%的高端眼科设备市场被进口垄断,国产化替代任重道远。
2018年,王颖奇带领图湃医疗扎根昌平生命科学园。创业不易,资金短缺曾让团队举步维艰,“最困难时,连采购精密光学器件的资金都捉襟见肘。”转机,来自昌平这片创新沃土的有力托举。从研发补贴、股权投资,到《昌平区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办法》等一系列精准政策,昌平区的支持如“及时雨”,为企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优越的产业生态滋养下,图湃医疗实现裂变式成长, 于2020年发布40万次超广角血流OCT“北溟”,2023年发布多模态术中导航眼科手术显微镜“拨云”,一系列核心产品不仅成功填补国产空白,更凭借全球首创功能改写了我国眼科临床诊疗指南。 2025年,图湃全球总部正式入驻昌平国际医疗器械城,“国际智能医工创新中心”也应运而生,旨在复制“图湃模式”,打造医疗装备创新高地。
从清华实验室的初心萌芽,到闪耀世界的中国品牌,王颖奇与图湃的成长之路,是昌平区与创新人才彼此成就的生动见证。
在昌平
政策扶持让梦想落地
产业生态让创新加速
生活便利让身心安居
昌平正以其温暖的怀抱和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