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1+N模式,精心打造34组服务场景——
擦亮“一栋楼办公”金字招牌
市政务服务中心内,窗口工作人员为市民答疑解惑。记者 池远 摄
13日10点刚过,市政务服务中心4层的“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前,王先生坐下仅几分钟,工作人员便递上办好的出租车从业证。“太快了,从取号到办好不到5分钟。”他晃了晃手里的证件,“连身份证都没带,就能一次办成”。
这是福州把“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到实处的生动缩影。在福州,“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场景被设计得既精准又贴心,涵盖个人领域的“参保”“就业”“购房”等高频“一件事”、法人领域的“开餐馆”“开诊所”“开校外培训机构”等行业准营集成服务、项目领域的“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一件事”。
这背后,是多部门环环相扣的配合。以“出生一件事”为例,申请人填写登记表后,平台会根据申请人需求,从平台上调取数据,并在医院、派出所、医保部门、人社部门、银行等相关部门或机构流转,实现一窗受理、在线联动、即时协同、共享运用、全程管控。据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工作人员张泽雅介绍,“出生一件事”办理时间从最长62天缩短至6天。
“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讲求工作时效,效率正是它的核心要义。市政务服务中心从企业群众需求出发,全力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出“高效办成一件事”1+N模式,精心打造了34组“精品一件事”服务场景,支持自由组合“1”个事项与任意“N”个关联事项集成办理,材料精简率达68.1%,时限压减率达63.9%。这一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办公厅在全国推广,成为办事流程最优、材料最简的标杆案例。
速度上去了,服务能不能更深更好?福州给出的答案是:能!
聚焦各部门办件量大、服务面广的政务服务事项,党员干部走进窗口,通过“沉浸式”的方式,结合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事堵点难点问题,推动服务标准不断优化。不久前,市城管委党员干部以“陪同办”形式,体验“临时性建筑物搭建、堆放物料、占道施工审批”事项办理全过程时发现,企业群众反映施工占道实施情况已在审批后进行监管,现场踏勘意义不大。于是,他们马上牵头推动审批流程优化,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取消该事项现场踏勘环节,审批时限由2个工作日提升至即办。
不仅如此,近年来,福州在省内率先推行“帮帮团+办不成事”窗口,实施窗口无否决权、一次性告知、办事免费复印服务等机制;去年全市常态化开展“局长进窗口走流程”和“政务服务体验官”活动,以“点题体验”方式,从办事人的视角查找问题,优化提升1600多项工作举措,让服务不仅快,还更有温度。
其实,福州的政务改革基因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埋下。当时,为破解招商引资中的办事难题,福州首次提出要采取“一栋楼”办公,实行“一条龙”服务,开创全国集中审批的先河,外商办一系列手续再也不用满城跑,从此拉开了政务服务改革大幕。30多年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一以贯之,“一栋楼”办公理念早已成为市民心中的办事金字招牌,福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总体指数位于全国“非常高”等次。
“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站在新起点上,将继续把“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融入血脉,与各入驻部门一起刀刃向内,在提速增效、攻坚克难、品质升级上持续发力,推动福州政务服务成为展示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鲜活样板”,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打造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的“便利福州”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记者 唐蔚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