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洋村里的王助烈士研学步道。记者 欧阳进权 摄
在福州马尾亭江镇象洋村,一座融合了古厝风韵与现代设计的纪念馆静静矗立。馆内,泛黄的家书与斑驳的戎装有序陈列,与现代化展厅交相辉映,讲述着一位27岁革命者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这便是以王助烈士命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馆内珍藏着烈士手书的书信诗词与革命时期的服饰实物,诉说着峥嵘岁月;馆外的研学步道,以诗意笔触镌刻闽东革命史诗,如今已成为福建商学院“行走的思政课”实践热土。更令人动容的是,象洋小学“红领巾讲解团”的孩子们用清脆童声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我们正在把英雄的精神密码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基因。”象洋村党支部书记黄玉翎说。
走进不远处的王氏宗祠,泛黄族谱上记载着1914年出生的王助。马尾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韩青用三组数字勾勒出烈士的人生轨迹:“3年”完成从英华学子到燕京大学革命者的转变;“800里”闽北游击区见证他开创根据地的足迹;“27岁”生命定格在1941年秋日建阳的山道上。
王助出生于福州亭江象洋村的书香之家,少时天资慧敏,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政治的腐败黑暗愤恨难平,从小就种下革命的种子。这位从福州侨乡走出的革命者,在1938年2月担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期间,大力组建由我党领导的救亡团体,并充分利用国民党抗敌后援会等合法组织,建立乡村工作团、救亡剧团、歌咏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读书会、出版《战友》周刊,鼓舞和激励福州人民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当中,坚定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坚决斗争中有力维护了抗战大局。
1941年4月,日寇侵占福州,省委决定由王助率一支队伍扩大敌后根据地。王助不顾久病初愈,率部挺进建瓯、南平、顺昌交界地区,不论条件如何艰苦,他从来没有畏惧,带领部队昼伏夜行、翻山越岭,打通闽北与闽南联系通道。1941年9月的一天,队伍途经建阳徐市镇茶布村东坑头时,突遭一股土匪袭击,激战中王助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王助短暂的一生壮怀激烈,是新时代青年追逐梦想、报效祖国的楷模。”黄玉翎说,纪念,不仅为铭记血火,更为让这份精神薪火相传。
作为亭江有名的侨村之一,象洋村现有户籍人口1280多人,多数旅居海外,目前有常住外来人口600多人。村中许多古建筑景观在乡村振兴中得到保护,不仅如此,依托烈士故里的文化资源底蕴,象洋村积极讲好红色故事,大幅提升乡村知名度。黄玉翎告诉记者,该村还利用东部快速通道开通后,亭江融入福州主城区“半小时生活圈”的区位优势,以及周边的长安投资区和万洋众创城产业集聚优势,建出租公寓,盖标准厂房,不仅每年有超过10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还带动空置民房出租。就在上个月,与象洋村一路之隔的福州(马尾)万洋科技众创城二期开工,这个传统侨村又将迎来新机遇——二期项目打造现代化产业基地,达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
亭江镇有关负责人说,象洋村传承烈士精神,探索“红色文化+侨乡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先进文化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今日的乡村振兴、人民幸福,正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记者 欧阳进权 通讯员 毛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