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学生被骗子用告诉老师吓唬转走8万”的词条登上热搜,诈骗未成年人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诈骗分子往往以“免费送游戏皮肤”“高价收购游戏账号”为诱饵,诱骗未成年人添加社交账号后,谎称其“未成年身份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进而恐吓孩子使用家长手机配合“解冻操作”,实则骗取资金。
北京小学生晨晨被假队友以送皮肤为名,转走姥姥账户8万余元;山东10岁女孩小雪为领“蛋仔派对皮肤”,8分钟内被冒充警察的骗子骗走1.6万元;钦州6名儿童7月累计被骗14.7万元,单案最高达6.3万元……多地案例让我们不禁发问:暑期诈骗未成年人案件何以屡禁不止?
未成年人成为网络诈骗重灾区,根源在于诈骗团伙对其心理弱点与认知盲区的精准把握。假期来临,未成年中小学生接触网络的独处时间增多,诈骗分子便抓住这一“狩猎”时机、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精准把握其心理弱点。以“免费游戏皮肤”“限量道具”为诱饵,抓住孩子的贪小心理;一旦上钩,便切换成恐吓模式,冒充警察声称“账户冻结”“涉嫌洗钱犯罪”,甚至以“通知家长、老师”“上门抓捕”来威胁,利用未成年人内心中对警察、家长、老师权威的畏惧感,逼迫其在慌乱中听从指令。
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频发,暴露出技术监管滞后、家庭教育缺位与社会防范体系漏洞的多重失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诈骗的技术手段不断升级。从聊天诱导未成年人下载远程操控软件,到要求其开启屏幕共享从而实时监测支付密码,再到威胁未成年人用家长身份信息注册网上银行账户、通过小额多笔转账拆分资金,等家长发现时,钱款早已通过多级账户、多次转移“不见踪影”。除此之外,不少家长对手机支付权限的管理太过松懈。将支付密码设为孩子生日或长期开通免密支付,甚至为图方便直接将手机交给孩子“自由使用”。
更值得忧心的是反诈教育的薄弱与缺失。许多家长和学校没有对未成年人强调,遭遇恐吓的第一时间应求助家长或报警。当骗子以“告诉家长就会加重处罚”相威胁时,孩子们往往选择独自承受,这种由于恐惧惩罚选择的沉默是家校反诈沟通缺失的体现。诈骗信息的传播与资金转移的迅速也体现出平台监管的漏洞。社交、游戏平台未严格核验实际操作人身份,导致未成年人能轻易使用家长信息注册账户,从而使诈骗得手。
防范未成年人网络诈骗需多方协同,不能仅靠事后打击。家校协同教育是“第一道防线”,反诈情景模拟应被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筑牢未成年人反诈意识;游戏平台要严格落实“未成年人模式”,禁用陌生人添加好友等功能;各大社交平台要承担起审核职责,对“扫码领皮肤”等涉嫌诈骗的广告视频实施智能拦截、禁止传播,或增加视频界面风险提示;法治与行业监管要同步发力。相关部门应严打涉诈APP开发、黑产信息贩卖等上下游链条,同时对放任诈骗信息传播的平台依法追责。
唯有压实平台责任、填补技术漏洞、激活家庭防线,以更敏捷的监管、更智能的风险控制能力、更深刻的教育,才能破解诈骗手段与防范管理之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治理困局,为下一代筑牢虚拟世界与时俱进的“安全堤坝”,让暑假真正成为孩子安全快乐的成长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