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车辆遇险事故搜救工作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已发现10名失联人员全部遇难。这场发生在凌晨的意外,不仅让多个家庭陷入悲痛,更以沉重的代价再次敲响公共安全警钟。在哀悼逝者、致敬救援力量的同时,我们更需要从这场悲剧中汲取深刻教训,审视极端天气条件下公共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
此次救援行动展现的响应速度与协作能力值得肯定。从国家应急管理部专家携专业设备星夜驰援,到四级救援力量构建的立体搜救网络,700余名救援人员与高科技装备的协同作战,彰显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进步。但面对已逝的生命,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预防跑在救援之前?
事故暴露出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极端天气预警与交通管制的联动机制存在滞后性。事发当日气象部门已发布强降雨预警,但风险信息未能有效转化为交通管控措施;二是农村地区应急基础设施短板明显。事发河道沿线缺乏护栏等防护设施,乡村道路抗灾能力薄弱;三是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公众安全意识不足。涉事车辆在极端天气下出行的必要性存疑,反映出风险判断能力的普遍缺失。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新常态。据统计,2024年全国因极端天气引发的交通事故同比上升23%,这一趋势要求我们必须重构安全治理逻辑:首先要打通气象预警与交通管制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级响应机制,确保红色预警下高风险路段自动触发管制;其次要加快补齐农村安全基础设施欠账,将河道护栏、避险车道等纳入乡村振兴重点项目;更重要的是培育全民安全素养,通过案例教学、应急演练等方式提升公众风险预判能力。
天镇县的悲鸣不应随风而逝。当我们称赞救援的及时高效时,更要记住:最好的救援是让灾难不发生。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唯有将"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预防为主的制度设计,才能让每一个黎明都平安抵达。这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也是对生者最大的负责。
此次救援行动展现出高效的组织协调能力。从国家到地方四级联动,700余名救援人员、直升机、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悉数投入,形成了立体化搜救网络。特别是应急管理部专家团队携专业设备驰援,体现了国家对生命救援的高度重视。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但团结协作的力量又如此伟大。我们向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也向昼夜奋战的救援人员致敬。期待后续搜救能有转机,同时更需反思如何加强极端天气下的交通安全预警和应急管理,避免类似悲剧重演。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理念必须落到实处。( 本网太原7月31日电 王辉 东华 )
本文实习编辑: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