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正处主汛期,经历了连日的强降雨天气,密云区、平谷区、怀柔区、延庆区等多地受到较大影响。山区及浅山区出现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风险极高。各方力量闻令而动,迅速集结,前往抢险救援一线。一台台大型机械、一辆辆转运大巴、一个个坚定身影……各项救援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消防救援人员在简易桥上转移物资运往琉璃庙镇碾子湾村。本报记者 张宇摄
在碾子湾村的一片民宿区,消防救援人员协助游客渡河。本报记者 张宇摄
密云区冯家峪镇水峪沟门附近,洪水将一辆汽车冲进白马关河道里,消防救援人员前去查看是否有人员被困。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新警王新睿从受灾村民家中背出一位老人。
李梓辉是一名准高中生。本报记者 朱松梅摄
昨天,在怀柔区琉璃庙镇,无人机携带救援物资向受困点位进发。本报记者甘南摄
现场
跋涉11公里进村救援
7月26日晚,怀柔区部分地区遭遇暴雨袭击,琉璃庙镇多个村庄出现断电断路断通信的“三断”情况,尤其是琉璃庙镇西部的碾子湾村受灾严重,且有百余位游客滞留。
洪水过后,如何第一时间营救被困群众、输送食物和水等急需物资?昨天,记者跟随消防救援人员,从琉璃庙镇政府出发,跋涉11公里,记录下这条通往碾子湾村生命救援线的打通。
昨天8时30分,记者来到怀柔区琉璃庙镇政府,这里作为当地抗洪救灾的临时指挥部,人员繁忙。一组消防救援人员领完面包、火腿肠和矿泉水等物资后,麻利地将物资扛上肩膀,迅速启程,徒步前往目的地碾子湾村。
从琉璃庙镇政府前往碾子湾村需要依次经过三座桥:老公营大桥、偏道子村大桥、碾子湾村大桥。然而,三处桥梁都已被洪水冲毁。
“前两处还遗留部分桥梁,人员涉险尚且能够通过,但救援线上最关键的碾子湾村大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已经荡然无存。”扛着一提矿泉水的一位消防员汗水直流,边走边告诉记者,他的队友们在27日突破了前两处断桥,于当日下午4时到达碾子湾村大桥,“当时洪水汹涌,强行通过风险极高,为确保安全,救援队伍决定当晚在一河之隔的后河套村就地留守。”
就地取材搭建简易桥
昨天中午11时许,记者跟随消防救援人员来到后河套村,只要跨过眼前这条河,再徒步1公里多,就能抵达急需救援的碾子湾村。
“一二,拉!一二,拉!”记者在原先大桥所在位置看到,消防救援人员正联合当地村民在桥墩上利用洪水冲下的断木搭建简易桥。
“今早6点多,看到洪水水位下降,我们就争分夺秒,就地取材,利用断木搭桥。”李陈才是怀柔区消防救援支队杨宋消防救援站副站长,27日晚他留守在此,“光有脚下的简易桥还不行,上面还必须有一条可以手抓的绳索桥,才能保持人员通行时的稳定。”
李陈才说,消防救援人员穿过没过膝盖的河水,在河两岸寻找牢固的锚点,在7时左右完成空中绳索桥的贯通。紧接着,他们又利用断木,搭建脚下的简易桥。因为没有任何支点,加上断木沉重,搭建工作持续数小时,其间陆续转运首批被困群众。
记者赶到时,正好是简易桥的第4根断木合拢——救援线上最关键的一环接通成功。
消防救援人员没有停歇,立即在简易桥上转移物资。“昨晚留守的队员可以吃点面包、喝瓶水,其他从琉璃庙镇赶过来的队员手里的物资不要动,这些要留给碾子湾村的老百姓。”苏卿臣是前来增援的海淀区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看着眼前的队员,他叮嘱道。
物资送达人员转移
越靠近碾子湾村,洪水肆虐的痕迹越严重。沿途,不断有村民诉说洪水的凶猛。一位村民说,“27日凌晨1点多,洪水突然变大,家里进水两米多深,我们只好躲到了山上。”另一位村民说,“我和老伴儿根本没发现洪水,要不是热心邻居一直敲门,我俩可能都逃不出来。”
“帮帮我们!我们是游客,想过河回镇上!”记者和消防救援人员路过碾子湾村一片民宿集中区域时,河对岸十多名游客大喊,这些游客正试图利用自己架设的绳索和一只塑料小船过河。
苏卿臣立即安排5名消防员留下协助游客渡河,他和其余队员前往碾子湾村村委会送物资。“消防员来了,能帮我们过河!”消息很快在民宿传开,河对岸的游客越聚越多,5名消防员一边将携带的救生衣分给游客穿上,一边耐心教给他们渡河时的技巧。
一位游客过河后说:“虽然经历了可怕的山洪,好在家人都安全,现在消防员帮我们转移,可以很快回家了。”
随着人员成功转移和物资顺利送达,意味着历时一天一夜打通的生命救援线发挥了作用。记者沿途发现,这条生命救援线的打通,除了消防救援人员的努力以及村民自救的尝试,电力、通信、交通等各个部门也都在全力以赴,通电通路通信号。
昨天15时左右,当记者返回老公营大桥时,原本只能人员通行的路况,因为石方大量及时填埋,已经恢复通车,生命救援线变得更加通畅。本报记者 张宇
人物
“放心,一定送您到安全的地方”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怀柔区多处出现受损、塌方情况,其中受灾最严重的地方要属北部的琉璃庙镇。随着雨势加剧,河水暴涨、道路塌方,多个村庄被洪水围困,救援刻不容缓。
7月27日一早,怀柔警方接到紧急救援任务,多批次救援力量向着被淹村庄挺进。入职琉璃庙派出所仅十多天的新警王新睿主动请缨,穿上救生衣便跟着队伍冲进茫茫雨幕。此时的琉璃庙镇已因暴雨变得满目疮痍,大面积断水断路、通信中断,救援人员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
在琉璃庙镇琉璃庙村,王新睿发现一位残疾老人被困家中。尽管雨势暂歇,但经洪水长时间冲刷,房屋仍有坍塌风险。“大爷,我背您!”他当即蹲下身子,在村民协助下稳稳背起老人。浑浊的雨水裹挟着树枝、石块不断冲击着他的双腿,脚下的淤泥让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难行。老人看着他吃力的模样,劝道:“孩子,放我下来吧……”王新睿却咬紧牙关回应:“放心,一定送您到安全的地方!”
虽说从老人家中到临时安置点仅有约1公里路程,王新睿却深一脚浅一脚走了30分钟。汗水混着泥水浸透衣衫,紧紧黏在身上。一路上,他始终用身体紧紧护住老人。抵达村委会安置点时,他的双腿已被划出数道血口,却仍笑着对老人说:“大爷,您安全了,我就放心了。”
截至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穿上警服那天,我就立誓要护百姓平安。”仍在一线救援的王新睿,一句话道出了所有救援人员的心声。本报记者 张蕾
16岁少年为救援人员领路
在平谷区镇罗营镇的关上村,河流湍急,道路泥泞。昨天下午记者抵达这里时,村民正扶老携幼往村外走,一名少年却逆行而上,为武警等救援人员带路。
“现在转移得差不多了!还有一些体力不太好的、住在上头的村民,也在陆续往下走。”这名少年名叫李梓辉,只有16岁,是一名准高中生。雨已经暂时停歇,但天气太闷热,他稚嫩的脸庞上不断冒着汗。
昨天清晨,河水漫入关上村,李梓辉一觉醒来,赶紧跑去村委会,套上荧光的应急马甲帮忙。他和其他网格员、志愿者被编成十余个小分队,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村民做好转移准备。
当天下午,村民陆续步行至村口,由公交车统一送到安置点。李梓辉的父母照顾着爷爷奶奶先行离开,他们叮嘱儿子:“帮忙别添乱,要注意安全。”
关上村是个大村,常住村民超过1000人,李梓辉从小在这里长大,对村里的地形和每家每户都极为熟悉。由他带路,消防、应急、森林公安、武警等救援人员能够顺利找到待转移的村民,做到不重不漏。
时间紧急,所有的镇村干部、志愿者和救援人员都没怎么吃东西。李梓辉的裤兜里揣着一只空空的矿泉水瓶——从早上5时到傍晚,他只喝了一瓶水,“我得留着矿泉水瓶,一会儿看看能去哪儿找点水。”
尽管已经非常疲惫,但这名少年依然坚守。“很多人来帮我们。今天一早,就有武警来了,他们没来得及吃早饭。”李梓辉指了指自己身上的迷彩服说:“我也希望能当兵,保家卫国,在群众有困难的时候冲上去。” 本报记者 朱松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