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洲应急补水保护麋鹿家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训前
通讯员 毛峻峰 蔡家奇
5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天鹅洲水面大幅萎缩。保护区负责人眉头紧锁:“目前水位28.71米,只比专家评估的天鹅洲故道生态警戒水位28.5米高出0.21米。”
石首天鹅洲,长江的一颗遗珠。这片21公里长、面积6万余亩的长江故道水域坐落着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约80头江豚、2400头麋鹿,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同时,天鹅洲是周边65万亩农田灌溉和8万居民生活用水的源头,供水责任重大。
今年3月以来,持续两个多月干旱,导致长江天鹅洲故道水位不断下降。
干旱连锁反应日益显现。江豚活动区域被迫缩小,种群密度增加导致生存压力增加;麋鹿栖息地的芦苇荡出现干枯现象,食物来源减少。周边水稻田正值灌溉期,农业生产用水处于高峰。更棘手的是,作为补水生命线的长江,其石首段水位仅26.35米,远低于天鹅洲的水位,江水不能自流进入故道。
这不是普通旱情,而是一场生态危机。若不能及时干预,这片长江中游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将遭受严重损害。生态补水,迫在眉睫。
天鹅洲保护区迅速启动“引江济湖”应急补水方案。经多方协商,保护区采取从邻近的长江金鱼沟抽水。5月3日,金鱼沟取水点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旱战正式打响。多台挖机挥舞铁臂疏浚沟渠,昼夜不停地为水流开辟通道;吊车精准作业,完成预制板铺设与抽水涵管架设;工程人员争分夺秒组装调试6台大功率潜水泵,同步推进500千伏安变压器安装及线缆铺设。
“我们必须跑赢水位下降的速度!”保护区负责人说,为抓住长江水位相对稳定的窗口期,全体施工人员和保护区干部职工放弃休假,24小时轮班奋战,必须在5月10日前完成前期工程。
5月10日深夜,工程如期完工。次日凌晨,随着电源闸刀闭合,6台14寸、75千瓦的潜水泵扬起18米远的水柱,清澈的江水经过三级提灌奔涌流向天鹅洲。据介绍,天鹅洲每日补水量达12万立方米,相当于57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夜幕降临,水泵的轰鸣声依旧回荡在长江畔。这声音,是人类对自然的承诺,对生命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