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在榕设立基地,致力于挖掘后福肉燕文化。这一举措意义非凡,彰显了北大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视。肉燕作为福州的传统美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北大的加入,为其研究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地的设立将汇聚各方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研究肉燕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让这一古老的美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北大的引领下,后福肉燕文化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福州的文化名片增添新的光彩。
近日,北京大学口述史传习平台(后福村基地)揭牌仪式,在闽侯县青口镇后福村福州肉燕博物馆举行。
北京大学口述史传习平台是博雅传薪社的校外实践平台,旨在进一步发掘校园之外的口述史资源。该平台通过组织北京大学在校师生前往地方,参加口述史资源发掘工作,探索在校师生参与口述史学习实践的新方式。
肉燕是福州的一张烫金名片。后福肉燕的历史悠久,制作工艺世代传承。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中国福文化、太平文化、侯官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很荣幸能来后福村品尝肉燕。”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郭文杰表示,希望后福村能进一步打响后福肉燕的品牌,并让后福肉燕走进北大校园。
据悉,北京大学口述史传习平台(后福村基地)将学术研究与后福村地方特色产业——肉燕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当地地方民俗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为后福村肉燕制作技艺的历史梳理与文化传播注入新活力。
据悉,下一步,后福村将与北京大学、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好学生实践基地的平台作用,为后福村肉燕文化的传承增光添彩。(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林奥 邓一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