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时风
抢救生命,分秒必争。救护车,本是与死神赛跑的“生命使者”,可如今,“黑救护”频频现身,让这条生命通道布满阴霾。
据央视网报道,近日,陕西宝鸡的周先生就遭遇了这样的糟心事。送母亲转院,救护车去程、返程都临时加价,让他十分费解与气愤。
(图源:华商报)
其实,类似的“黑救护”半路加价事件绝非个例。从媒体报道来看,近年来,保定、武汉、西安以及哈尔滨等地均有发生。“黑救护”乱象屡禁不止,已经成为社会的痛点。整治“黑救护”,真的有那么难吗?
“黑救护”的存在,本质上是一个供需失衡的问题。正规救护车资源有限,尤其是跨省、长途转运服务,往往难以满足需求。而“黑”救护车则利用这一缺口,以“服务灵活”“随叫随到”为幌子,吸引病患家属。一旦上车,便以各种理由加价,甚至以“停车威胁”逼迫家属就范。
更关键的是,“黑救护”的违法成本太低。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等法规明令禁止非法营运救护车,但现实中,监管部门往往只能罚款了事,难以形成有效震慑。一些黑救护车甚至挂靠民营医院或打着“医疗救援公司”的旗号,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
有人说,整治“黑救护”难在取证。的确,许多受害者因急于救治亲人,往往被迫妥协,事后又因缺乏证据难以维权。但更根本的问题在于监管的滞后与协作不足。卫生、交通职责不清是真实存在的。当周先生投诉外地“黑救护”时,多地热线相互推诿,给出“外地车辆管不了”的答复。而一些“黑救护”通过伪造资质、改装车辆、勾结医院内部人员等手段,明目张胆地从事非法运营,扰乱市场秩序。
私人救护本身已不合法,又在行驶途中突然加价,违反了合同约定,在民事上也构成违约。要根治“黑救护”乱象,必须多管齐下。除了扩大正规救护服务供给,对“黑救护”不能仅罚款了事,而应依法追究其非法营运、敲诈勒索等刑事责任。
“黑救护”趁火打劫的行径,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整治“黑救护”,难的不是技术,而是决心。只要监管到位、执法严格、服务跟上,就一定能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让生命通道畅通无阻。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为本文作结:
抢救生命分秒争,
“黑”车加价坑百姓。
整治不力任猖獗,
何来医道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