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无人机在进行田间作业。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新型农机省时省力。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大棚里的蔬菜长势正旺。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农机手在检查设备。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农民在大棚内采摘草莓。

春耕春管已在乡村沃野陆续展开——科技抢春忙 田间气象新

  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春耕备耕已在济南大地陆续展开。放眼乡村沃野,智慧农业正大显身手,科技赋能让农业提质增效:新型农机“唱主角”,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处处是科技“抢春”的繁忙景象。

  专家下田,农民省心

  2月的泉城大地,虽还春寒料峭,但广大农民抢抓春管的有利时机,已然走进田间地头,到处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据章丘区种植大户吴占元介绍,今年他种植小麦460余亩,同往年一样,在农技人员的及早广泛发动和精心指导下,早早地下地打理小麦春管,保障今年粮食生产有个好收成。

  “当前春季小麦管理的要点,主要是及早划锄镇压,破除土壤板结,增温调气保墒,促苗早发快长,加快促弱转壮,积极搭好丰产架子。”谈及今年早春小麦田间管理,吴占元说得头头是道,这要得益于农技专家的把脉支招,让他对今年夏粮丰产丰收充满信心。

  “不负农时不负春,泉城农技在行动。”连日来,济南市农技中心技术专家制订技术方案,走进田间地头,精细化指导小麦春季管理,尤其对小麦受寒旱影响开展技术服务,分析提出针对性应对建议措施。

  据了解,当前我市小麦苗情总体适宜,个体健壮、群体合理,小麦苗情显著好于去年同期,丰产基础较为扎实。但部分麦田也存在遭遇不同程度冻害、土壤表墒不足和冬前化学除草面积较小等问题。同时,早春干旱、“倒春寒”等威胁加大,对抓好麦田管理带来不利影响。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春管要“因苗施策、促控结合、分类管理、抗旱防冻”。

  去年以来,济南市抢抓土壤墒情比较适宜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广“四适一压”主推技术,全市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生产关键技术,有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总体上整地播种质量较高。据统计,冬小麦播种面积为329.601万亩,基本与去年持平。全市小麦一、二类苗面积占比80.86%,比去年同期提高38.47%,小麦苗情显著好于去年同期,丰产基础较为扎实。

  为进一步争取管理主动,加快促进生产形势转型增效,济南市农技中心立足于“早”,不误农时不负春,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2月3日,到商河县开展省市县联动小麦春管技术指导现场会,在田间地头培训种粮大户、带头户;2月4日,到市中区查看小麦冻害情况,分析原因,对冻害较重地块提出早春管理指导意见;2月7日,到起步区、高新区调研考察小麦苗情,针对当前苗情实际提出指导措施……

  济南市农技中心充分发挥自身职责和优势,通过现场培训、印发技术指导意见和明白纸、举办线上线下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小麦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服务。自去年秋种以来,开展科技下乡600余人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技术培训24期次,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先后印发《2022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指导意见》《2022年全市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小麦等作物应对寒潮大风天气技术指导意见》《2023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冬季小麦防范冻害技术措施》等技术指导意见和专项技术明白纸6个,为保障全市小麦丰产丰收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铁牛”拱地,不误农时

  春回大地,万物萌发。眼下,章丘区宁家埠街道各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春耕备耕正在有序开展。“轰隆隆,轰隆隆……”宁家埠街道诚信农机专业合作社驾驶员正驾驶着新型小麦镇压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镇压机驶过,平整的土地像摊开的五线谱,“弹奏”出丰收的希望。

  “过了正月十五我就没闲着,一直在地里干活。”驾驶员马沛军停下农机说,“这种新型的小麦镇压机,每小时作业20亩地,每天200—300亩地,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真的是省力省心。”农历年刚过,合作社便忙碌起来,抢抓农时,帮助各村开展春耕生产。

  章丘禾力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娟说,“近年来,街道借助‘富硒小镇’品牌打造,积极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全面指导种植户开展田间管理工作。”过完年,正是春耕生产的“黄金时节”,各合作社新购进的农用机械也都派上了用场。“听着机器的轰鸣声,憧憬着丰收的新希望,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合作社负责人翟程新一边说着新机器的使用体验,一边和农技专家讨论着小麦墒情,忙得不亦乐乎。

  在宁一村喆诺家庭农场内,8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在阳光下“沐浴”,草莓、西红柿等果蔬长势喜人。种植户宁非正忙着进行浇水和施肥等田间管理,“草莓、西红柿已经送上了市民的餐桌,其他蔬果也将陆续丰富市民群众的菜篮子。”宁非满怀信心地说,“下一步,我们将做好整地施肥准备,培育新品种,提高附加值,让小草莓变成富民大产业。”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宁家埠街道立足“早”字,做到生产计划早安

  排、技术推广早部署、增产措施早落实、技术服务早行动,下好春耕备耕的“先手棋”,打好守护粮食安全的“主动仗”,积极从“吨粮乡”向“吨半粮”迈进。

  远程操控,手机种地

  近日,在历城区彩石街道玉河泉村生态农业合作社金耳方舱车间,工人郭京仑正来回穿梭,认真观察金耳菌的生长情况,并对菌包进行管理。网架上,一朵朵金灿灿的金耳正等待采摘。

  “金耳是我们刚引进的,最近成熟的是首批金耳。”玉河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郭景芝介绍,去年,合作社技术人员前往各地学习菌菇种植技术,结合本村气候、土壤等实际,搭建4个方舱种植车间种植金耳,每个方舱约40平方米,舱内金耳的生长周期约为25天,4个方舱车间一个生长周期可以收获1万斤金耳。

  金耳是一种新型菌类,素有“植物燕窝”之美称,俗称金木耳,含有丰富脂肪和蛋白质,是一种营养滋补品,可作为药用,主治肺热、痰多、感冒咳嗽、气喘、高血压等病症。

  玉河泉村的金耳跟传统的菌菇种植模式不同,它种植在方舱车间内,方舱车间使用物联网控制系统,能够智能感知环境和气象数据,自动调节方舱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生长元素。

  “方舱车间有‘黑科技’,通过手机就可以智能操控该系统,不用人工值守,不受外界恶劣天气的影响,确保金耳的产量。”谈起方舱车间,郭京仑拿起手机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

  “不用出村就能就业,比去市区打工方便多了。”郭京仑笑着说。记者了解到,金耳方舱车间投入使用后,带动了该村十余名村民就业。

  “下一步,将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方舱车间数量,扩大产能,吸纳更多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郭景芝说。

  “椿”天味道,抢鲜上市

  二月的章丘,室外依旧天寒地冻。然而,在章丘区白云湖街道荷叶田田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却呈现出一派“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5万株香椿生长正旺,一簇簇娇嫩的香椿芽绽放梢头,清香四溢。

  2月14日,在荷叶田田家庭农场负责人韩莹莹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种植香椿的大棚基地。掀起厚重的布帘,一股热浪裹挟着浓郁的香椿气味扑面而来。站在30℃的大棚里,仿佛置身热带雨林,不一会儿就出了一头汗。与常见的大香椿树不同,这里的香椿树都是斜着栽的,大约一米半高,并且是一条条细杆。十几株香椿树贴聚在一起,树上一簇簇香椿芽密密匝匝、娇嫩争艳,翠绿的颜色中点缀着或深或浅的紫红色,成为大棚里一抹独特的风景。

  “我是第一次尝试在大棚里种植香椿,从去年12月份开始采摘,可以持续到今年3月份,总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现在开始采摘第二茬香椿了,每天大约50公斤,价格大约25元/公斤,比预期效果要好很多。”韩莹莹说,偶然一次机会,发现了大棚香椿这个项目,考虑到成本低、好管理,去年10月份开始购苗种植,一共种植1.2亩,元旦前开始采摘第一茬香椿,价格最好时达到45元/公斤。

  至于销售问题,韩莹莹从来没有担心过。2011年,韩莹莹毕业后放弃了教师的工作,决定回到家乡创业。依托章丘区白云湖湿地荷花资源,自主研发出荷叶茶、蒲公英茶等产品销往各地,十余年来积攒了大量客户。聊起下一步打算,韩莹莹说,今年会扩大规模,再上两个大棚,周边群众如果对大棚香椿感兴趣,会无偿分享经验,一起种植反季节香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