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烟台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招标文件。
规划研究范围:烟台市全市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
近期至2025年,远期与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至2035年。
烟台将站在东北亚、环渤海地区和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的区域协调视角下,加强市级统筹能力,打破行政管辖范围限制和部门壁垒。
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共兴。
好的产业布局,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招商引资和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
烟台本次产业布局研究,说明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节点。
1、为何现在开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
2018年山东设立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
提出新旧动能转换“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工作目标。
自此山东各市迎来产业的全面升级,烟台更是通过本次契机,不断创造产业优势,奔上产业转型的“快车道”。
2019年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烟台片区在烟台开发区正式挂牌。
截至目前,自贸区已经成立3周年,其中取得成绩更可以称之为“运营”样板。
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三周年建设成果中了解到:2021年外贸新业态合计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10个百分点。
两年多来,烟台片区平均每天落户外资外贸企业3个、累计新增市场主体2万多家。
自贸区的设立,为烟台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2022年,产业方面更是迎来大的突破。
位于牟平国际生命科学城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开工,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
黄渤海新区落地,打造面向东北亚高水平开放战略枢纽、海洋强省示范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规划新能源汽车制造、现代海洋、新光电三大主导产业。
自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开始,烟台产业布局已经相对成型,各区、各板块产业的主攻方向也更加明确,并且都取得了实际性进展。
选择现阶段展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将有助于烟台产业的整体铺盘,同时也能梳理更清晰的产业发展脉络。
打破行政管辖范围限制和部门壁垒,促进产业联盟,产业一体化发展。
2、产业布局规划研究,对烟台有哪些改变?
产业布局规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它可以使行动目标更加清晰,行动方案更具可行性,经济运作更具可控性。
烟台当前产业架构已经相对清晰。
海阳市在航天产业方面优势突出,打造东方航天港商业航天发展新高地。
10月7日,烟台海阳市西南海域3公里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近岸海上卫星发射,将两颗试验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在航天方面,海阳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黄渤海新区向着现代化产业高地迈进。
发挥以万华化学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势能;
加速催生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动能,让西部经济坐稳烟台GDP贡献的“头把交椅”。
芝罘区则定位都市工业,发展总部经济、现代金融产业以及文旅高地,充分体现中心城区价值。
莱山区未来3年的目标:高端装备制造、核电装备、节能环保、宠物用品、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等主导产业全部迈入百亿级。
高新区更多落脚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精尖产业,牟平生物医药、福山智能制造……
烟台对产业发展空间进行规划研究,可以有助于点对点招商引资,更好选择落地的产业。
在形成片区特色产业的同时,也能强化各区之间的联动性。
关于产业联动性,或许是分布完成后需要考虑的问题,但只有当产业定位明确后,才能营造出良好的产业互动。
据了解,2018年以来,长三角在产业一体化领域也曾探索机制创新,产业联盟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这种方式,使其不同地区通过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逐步形成一套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实现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
换句话说,烟台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也是同样道理。
海阳、高新区在服务航天产业方面都有特色,高新区与牟平区又在生物医药方面有专攻;
黄渤海新区带动了开发区与蓬莱的现代海洋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联系,同时又与福山智造芯城联动……
烟台是一座制造业种类相对丰富的城市,虽然各区产业专攻方向并不相同,但却能相互协同发展。
有助于实现重点产业“链长制”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烟台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招标,意味着产业新格局即将到来,各区产业特色也将随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