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绍烈与《朱子家训》碑

潘绍烈与《朱子家训》碑

  潘绍烈画像

潘绍烈与《朱子家训》碑

  庋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潘绍烈书法作品

潘绍烈与《朱子家训》碑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碑拓片苏门山,是位于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风景区内的一座小山,因风景秀丽且历代众多名人雅士、文人墨客在此驻足挥毫,而与国内名山大川齐名。山下百泉湖,碧波荡漾,烟柳依依,亭台楼榭,古朴静谧,山与湖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处美丽的中州江南风景。在林林总总的碑刻中,有四通落款为济南名士“潘绍烈敬录”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朱子家训》)书碑尤为引人注目。

  中州百泉

  《朱子家训》添风韵

  2016年初冬,笔者随中国先秦史学会特约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济南嬴秦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刘宗元,参加在苏门山下、百泉湖畔举行的“中国先秦史学会辉县工作会议”。根据会议日程,组委会安排参观考察了位于辉县城内的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百泉景区”。

  与会者大都是先秦史学界的领导专家,在百泉景区,相较于秀美的湖光山色,他们更感兴趣的是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曾诞生了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理学家、一代易学大师邵雍和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著名学者孙奇逢。位于百泉湖北岸的碑廊,历史文化内涵深厚,成为最“吸睛”的地方。碑廊内,各式碑刻令人目不暇接。魏晋时期的孙登、“竹林七贤”,唐代的高适、贾岛、画家吴道子,宋代的苏东坡、周敦颐、岳飞,金代的元好问,

  元代的赵孟頫、耶律楚材、许衡、姚文献,明代的唐寅、黄辉、魏允贞,清代的乾隆皇帝、郑板桥等人面对迷人的青山碧波,触景生情,或赋诗作文,或泼墨作画,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

  在碑廊进门右侧,有两面碑墙格外显眼,南面是乾隆御碑,北面五道通碑,其中四道是《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古朴典雅,大气厚重。导游介绍,这四道碑由清代潘绍烈书写,作者身世不明……“潘绍烈?”我一愣,遂告诉在场的专家学者:“潘绍烈是我们的乡贤!”众人把诧异的目光移向我。“潘绍烈是山东莱芜人,曾做过翰林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河北元氏县知县、福建瓯宁县知县等职,此人诗文书法颇有成就。”听完我简短的介绍,众人纷纷与这篇对中华家风有着深远影响的格言同框,作为自己修身齐家的目标、激励后代奋发有为的标尺。

  这是济南市嬴秦文化研究院2014年在甘肃天水伏羲庙发现明代莱芜吴鸿功《太昊宫》碑刻之后,再次发现莱芜古代乡贤在外地的书碑。

  四块石碑均高1.94米,宽0.58米: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

  黎明即起 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 关锁门户 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凡事当留余地 得意不可再往 人有喜庆 不可生嫉妒心 人有祸患 不可生欣幸心 善欲人见 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 便是大恶 见色而生淫心 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 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 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 即囊橐无余 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 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 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 庶乎近焉潘绍烈 敬录

  洋洋洒洒六百多字,一气呵成,不禁让人感叹书者的功力。纵观该组书法石刻,字体圆润端庄,朴拙刚劲,饱满而不臃肿,庄严而不失妩媚,是典型的颜体风格,又兼具柳体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的神韵。

  之后,笔者便成文发布,继而诸多有关潘绍烈的文章、专著皆以此作品为潘氏书迹予以录入。甚至一些购物网站也以“潘绍烈书法”之名售卖碑文拓片。

  齐鲁“潘牛”

  书文俱佳领风骚

  清代道光年间,山东文坛有“潘牛李马刘龙”之称的三大巨儒,即莱芜的潘绍烈、章丘的李廷棨、益都的刘清源。据《莱芜区域文化通览》(中国图书出版社2013年版),潘绍烈(1797—1881),字子骏,号西邨,今莱芜区口镇街道杨家镇村人。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过人,学习刻苦用功。清道光九年(1829)进士及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留在京城编史修志,因其书法文章俱佳,敕封文林郎散馆。后为元氏县、瓯宁县知县,为官正直,勤政爱民。其母亲去世,丁忧还乡,自感性格刚强不屈,必会与上司交恶,于是不再出仕为官。虽朝廷屡招,但他上奏辞呈,执意“不再复出”,此时他四十多岁。之后造福乡梓,在汶阳书院讲学十余年,莱芜文运一时昌盛。他教育生员只有尊崇孔子,才能“不甘于自绝于圣人之门,必不甘于自绝于礼乐行政之教”,这样做是要读书人“明修己致人之道,养其忠君爱国之心,于文章尔雅之地,以备折冲御侮之用,而国家因于维持于不敝”。基于这种教学理念,他培养出了吕传诰、吕宪瑞、李树培等一大批栋梁之才。他去世后,其弟子吕宪瑞将其诗文付梓,名曰《潘太史遗稿》,收录诗作30余首,文章近20篇。

  据清宣统《莱芜县志》,“绍烈幼负异禀,下笔千言立就。为诸生时受知于何文安公凌汉。”潘文“非流辈所能及也”,“每一什出,远近争相诵之”,一时“仰之如泰斗”。书法方面,其“楷法遒媚,为何子贞编修所推重”。何子贞即何绍基,为潘绍烈恩师何凌汉长子,年龄与潘相仿,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被誉为“清代第一”“书联圣手”,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其作品。如此书法,大家对潘氏作品给予极高评价,潘氏书法功力可见一斑。

  潘氏书迹

  他人摹写也风流

  对于落款为“潘绍烈敬录”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这幅作品,大多数人皆以为潘氏亲书,未予细究。近笔者详观作品之末,复见不太显眼的“咸丰岁次庚申仲秋上澣辽阳瑞徵敬橅”之句,方知此非潘氏原作。橅,即摹,临摹,实为瑞徵临摹的当时文章、书法大家潘绍烈的作品。

  据《辉县市志》记载,潘绍烈书法作品摹写者瑞徵于咸丰八年(1858)开始任辉县知县,其摹写时间的“咸丰岁次庚申仲秋上澣”,也就是1860年农历八月上旬,他正在辉县任上。而此时潘氏早已辞官回乡多年,两人并无交集。瑞徵从何处见到潘氏作品推崇备至并予以潜心默写?这恐怕要从潘绍烈的履职经历寻找答案。潘绍烈作为翰林院学士,曾奉命留在京城编史修志,校点天下文章。乾隆皇帝外出寻访是清史中的重要章节,他曾在苏门山下逗留十日,并留下多篇诗文。因职务使然,潘绍烈到乾隆驻跸过的地方考察,追寻其政绩言行,搜集其诗文遗作。行至此处,因境生情,面对外敌觊觎,回忆起康乾盛世,激励民众“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挥笔写下600多字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在辉县留下了这令后人无限敬仰的书法作品。

  可以想见,潘绍烈在苏门山下,置身青山绿水之间,面对诸多先贤留下的笔墨,沐手擎笔,凝神静气,端庄肃穆地将铭记于心的《朱子家训》洒落于宣纸之上,心里有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的谨慎态度,又有修身、齐家、治国的远大胸怀。

  作品摹写者瑞徵的书法功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即便他将这幅作品当成自己的原创,人们也不会质疑。但他还是将“潘绍烈敬录”之款、“绍烈之印”“子骏”之潘氏印章摹写复制于其上,并虔诚书以“敬橅”之词,可以想见他对潘绍烈的仰慕之情。或者,百泉景区碑刻作者皆为闻名遐迩的大家,瑞徵虽为辉县知县,但要将自己作品与这些大家作品并列,可能感觉还不够条件。但将当时的书法大家潘绍烈的名字录于其上,可就提升不止一个档次了。

  潘绍烈以《朱子家训》作为自己的治家之道,从道德观念上劝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强调做人、处世、持家、礼仪、道德诸方面以《朱子家训》为规范,因而潘氏家族自潘绍烈之后成为莱芜的名门望族,后代人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