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真正的春山学

  ▶▶“春山”历来是中国最为美好的传统意象之一,有不计其数的诗词曲赋文章描绘了这份“澹冶而如笑”的秀美明媚。

  ▶▶春山当然不只是“春天的山”,作为独特的东方审美,从汉代开始,山水秀丽就与眉眼盈盈为通感互文,到宋词元曲中更是占了大多数。

  ▶▶春山所寄托的情感也并非全是喜悦美好,还有不少离愁别绪乃至“古今遗恨”。

来看真正的春山学

  南宋赵伯驹《春山图》,纸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刚刚落幕的龙年春晚上,因为歌曲《上春山》演唱歌手的C位之争,生生造出一个“春山学”。今年的春晚主打一个传统文化,如果只关注明星站位的小心机,未免辜负了春晚的一片苦心,也带偏了这首从歌词到旋律都很优美的歌曲,所以不如一起来研究下真正的“春山”——

  春山多胜事 人间似仙境

  歌曲《上春山》走红后,有人分析其歌词中精巧化用了14首古诗词,更有人称其融汇使用了超50首诗词的意境。

  50首诗词的说法有点牵强,比如总不能因为歌词中有个“少年”,就连“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都算上。但无论如何,这首歌称得上是一次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致敬之旅,而且致敬得非常自然。

  概因“春山”,本来就是中国诗词的经典意象,天然就带着诗情画意。

  有个成语叫“春山如笑”,因为北宋大画家郭熙在其理论集《林泉高致》之“山水训”里,总结四时烟岚的不同时说: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春天山色宜人,明媚秀丽,给人温婉可亲之感,自然令人喜爱,也格外得到诗人们的垂青。

  《上春山》歌词不一定化用了50首诗,但写“春山”的诗句远远不止50首。

  从人人耳熟能详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到意境优美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可以说行走诗词路、随处是春山。

  《全唐诗》约有5万余首诗作,在大数据视角下,“山”是这5万首诗作中出现次数第二多的字,仅次于“人”。

  “春”则是《全唐诗》中出现最多的季节,遥遥领先于第二多的季节“秋”,更超过“冬”的16倍之多。

  可见“春+山”是诗人们最为感兴趣的时令风光景状。

  大量诗作有的直接以“春山”为题,比如王安石、江有兰、李时、朱诚泳、黎景义、司空图等都有《春山》诗,其他《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居》(于鹄)、《春山烟雨》(贡性之)、《题春山图》(陈汝义)等等,数不胜数。

  更多的则是各种描绘春山秀美景色,或者触春山之景而生情的诗词作品,随便摘取几句大家感受下——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

  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唐寅)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刘长卿)

  春山不可画,烟雨近江楼。藤老依松活,泉迂避石流。(艾性夫)

  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刘禹锡)

  春草步步绿,春山日日暄。遥莺相应吟,晚听恐不繁。(孟郊)

  春归人间,草木蔓发,山色静谧又不乏生机,和风暖日、芳树翠微,正如诗人所言:春山多胜事,面对此际人间最美时节,纵然是乡野民夫,心中也会生出一番诗情!

  独特的东方审美与表达语言

  作为被吟咏了千百年的对象,诗人们笔下的春山,自然不只是“春天的山”那么简单。

  在中国的美好传统意象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水秀丽与眉眼盈盈为通感互文。

  以山代指眉色,最早出自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中对大美女卓文君的描绘:“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

  能想到以“如望远山”来称赞美女的秀眉,这个人一定无比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并非常善于观察大千世界,且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内心!

  从“远山”开始,更为秀美的“春山”逐渐成了女性眉色的代称。特别是到了宋代以后,诗词中这个指代的数量几乎与“春山”的原意相提并论,甚至更占上风。这多少也与宋代绮软温柔的社会风气有关。

  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赵师侠《点绛唇·漠漠春阴》:云鬓慵梳,淡拂春山小。情多少,乱萦愁抱,风里垂杨袅。

  周邦彦《一落索·眉共春山争秀》: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杨冠卿《菩萨蛮》有“春山愁对修眉绿”;赵长卿《念奴娇》说“秋水春山,柳腰花面,一醉霓裳曲”;陈克《虞美人》云“越罗巧画春山叠”;贺铸《减字浣溪沙》曰“两点春山一寸波,当筵娇甚不成歌”……

  连苏轼都有《蝶恋花》词云: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一腔细腻柔情,完全与“大江东去”的气势不是一个人!

  毕竟跟正统的诗相比,在筵席上配乐演唱的词相对随性得多。到了元散曲和明清传奇剧时期,“春山”更是大规模代指美女秀眉。王实甫《西厢记》里说“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关汉卿《双调·新水令》里写“眼去眉来相思恋,春山摇,秋波转”,孔尚任则在《桃花扇》中写道:“惟有美人称妙计,凭君买黛画春山。”

  将山色与眉色相通,这是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境与感悟。中国传统审美有着与天地自然相通的语言表达,就像《洛神赋》里写美丽的女神,“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女神的举止象薄云轻掩住明月、身姿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没有一定的审美体验还真感受不到!

  秀美背后的离情别意与家国遗恨

  “春山”固然是人间胜景、明媚可亲,但其所寄托的情感也并非全是喜悦美好。有时候眼前美景更衬托出当下伤感之情,有很多诗词作品借“春山”来表达离情别绪。

  五代牛希济有一首著名的《生查子》,写一位女性在即将分别之际,对情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开篇就是“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绘景状物、寄托情感。

  这首词真正有名的是最后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如果你还记得我穿的绿罗裙,不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更爱怜那些青绿的芳草。以裙代人。盼望情人“芳草处处,长忆罗裙”,切莫负心相忘。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诗人有大量的作品都是借女性的口吻来表达对男性的依恋,这是中国诗词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最有名的“春山”诗词之一——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结尾写道,“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同样是以眼前美丽的春山景色,寄托分别时刻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抒发对行人渐行渐远的离愁。

  ——这又是一首女性视角的男性词作。

  在儿女情长之外,“春山”有时也凝结着更沉郁深刻的情感。

  南宋方岳有诗曰:“愁予夜雨莼鲈梦,老却春山笋蕨芽。”方岳仕途坎坷,爱国忧时,这首诗中“春山笋蕨”与莼鲈之思并指,借以一抒怀念故国之情,同时感慨“书生迂阔多如此,不为吟诗两鬓华”。

  见“春山”而生家国之思的还有辛弃疾。在《满江红·点火樱桃》中,辛弃疾挥笔写道:“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登上高楼远望,只见春山万叠,看不到家乡在哪里,全被烟波阻隔!满怀山河破碎千古恨事的辛弃疾,虽然看到的是江南秀美春山景致,却难以抑制有故乡但“归难得”的忧愤。有大情感者果然与小儿女态不同。

  世间春山相同,但在不同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情感各异。看花人只觉春光太短,如今祖国处处是美好春山,趁这东风回归,上春山约你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