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第九期)

原标题: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第九期)

41

新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确定了哪些大事?

新政治协商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召开。会议由国民党政府主持召集。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代表八名、共产党代表七名、中国民主同盟代表九名、中国青年党代表五名以及无党派代表九名。共产党代表是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后由博古代)、吴玉章、陆定一、邓颖超。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会议通过了《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五项协议。上述协议否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基本上符合全国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亲密合作、努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胜利。

4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道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了无数无畏的英雄和不屈的战士。随着斗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这种现象曾经被人称作是“开万国未有之奇”。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引领的发展道路不是单凭任何人的愿望或意志就能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广大人民利益的建国方案,而且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

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中国革命斗争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的斗争,已经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所以,中国革命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岀:“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由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受到人民真心的拥护和支持,能够使自己不断地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而赢得胜利。

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成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坚强的领导核心。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历史道路时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就是新中国的国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中国的政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就是新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就是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以上四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所建立的或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其中的国体,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和决定性的作用。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繁、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主要的障碍,创造了政治的前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取得的。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还要继续领导人民,在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同时,努力建设新中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走更加伟大和更加艰苦的道路。

43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将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44

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

1、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政策: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2、抗美援朝

背景: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概况:1950-1953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5

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是一场一个刚刚诞生的一穷二白的国家与世界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这是一场让世界为之震撼的战争。没有人能想到,当时的中国会派遣志愿军出兵朝鲜。

战争双方巨大的军事和经济的差距,让这场战争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悬念”。西方国家在大洋彼岸隔岸观火,他们猜测着、观望着这场战争。这些人似乎都在等待着美国的又一次胜利。人们对这场战争的本质十分清楚,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美国干涉朝鲜内战的行为,实质上,这是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

朝鲜,只不过是一个棋子。大国博弈,受到伤害最深的是夹在大国之间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

因此,当时的人们关注的,是苏联是否会出兵?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就此爆发?至于中国,一个刚刚从战争中走出来的、连工业基础都尚未健全的国家,很难相信,中国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兵朝鲜。

不敢相信这一切的不仅是国际社会,就连国内对此都议论纷纷。我们刚刚打败日本侵略者,经历了漫长战争的、千疮百孔的中国,此刻想要的只有和平。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后勤补给,我们都不可能和当时的美国相比。尽管当时国内外各种争议不断,但是毛主席最终还是决定出兵朝鲜。

后来的历史证明,毛主席对局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对于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来说,这场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将新中国扼杀于摇篮之间的妄想,就像毛主席所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在国际战争史中十分著名的战役,这场战争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战略思维与智慧?

国际背景——“冷战”中的“热战”

我们将时间拉回到1950年,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国际背景。

1950年,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的第五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各个利益团体开始划分战后格局,争取利益最大化。而这时能够影响甚至是主导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就是美国和苏联。

1946年,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一场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就此开始。所谓“冷战”就是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峙。二战之后,美苏两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迅速膨胀,双方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疯狂的势力扩张。

之所以是“冷战”,是因为双方在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对峙之后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一一不发动战争,而是采用经济封锁、意识形态对抗、军备竞赛等多种方式向对方和整个国际社会“秀肌肉”,以此来恫吓其他国家,巩固自身的霸主地位。但是,这毕竟是一场“战争”,尽管在“冷战”,由于双方都具有核武器,因此尽量克制,不发生全球性的武力冲突,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是受双方影响,发生了多次地区冲突,被称之为“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就其中之一。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苏同盟在美国对台政策方面施加压力。尽管此时的中苏关系看起来十分友好,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在条约谈判环节,强硬的斯大林遇到了同样强硬的毛主席,尽管当时的中国整体势力依然较弱,但是为了巩固苏联在亚洲的势力,莫斯科方面决定,以朝鲜半岛南部的港口取代旅顺港。

当时的朝鲜领导人在苏联的支持之下,决定发动统一战争。局面看似很美好,但是令朝鲜方面没有想到的是,在进攻开始时,苏联方面召回了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

战争爆发初期,朝方一路高歌挺进,在战场上大胜韩方,就在这时,美国在苏联缺席联合国会议的情况之下,利用其自身的影响力,组成“联合国军”。情势开始发生变化。为了辖制中国,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统一台湾。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分艰难的境地,以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想要在朝鲜和台湾同时作战,并取得胜利,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美军方面很自然地认为,中国不会出兵朝鲜,尽管周总理多次发表讲话,谴责美国干涉他国内战的行为,并宣告中方对于守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决心,但在麦克阿瑟看来,中国是绝对不敢和美国对抗的。美军因此无视中方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多次侵入中国领空,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国内背景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我们还要处理自身的发展问题。战争,是需要资本的,我们说当时的中国穷,那么到底穷到了什么地步?

1950年,当时美国的钢产量为8772万吨,而中国钢产量仅为60万吨,是中国的140多倍;

同年美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2800亿美元,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人民币446亿元(折合美元100亿,当时的汇率比),是中国的28倍。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是当时的中国能够拿得出手的粮食少的可怜。战争之中,武器装备至关重要,我们对双方的武器装备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当时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火工业,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基础,几乎是0。美军一个军就装备有上千门火炮,7000辆汽车,400多辆坦克,而当时的志愿军一个军的装备,只有一百多门火炮,几百辆汽车。

不仅数量上远低于美国,质量上更是不及美国。我们的武器装备,并不是统一的,大多数都是在战场上缴获的敌人的武器,零零散散,甚至子弹和枪都不一定匹配。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大家想要的,是让老百姓能吃饱穿暖,现在老百姓连吃饭穿衣都是个问题,又为什么要再次卷入战争呢?我们要发展,我们要和平,我们想要一个喘息的机会。经过我们上面的分析,大家很轻易就能看穿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与不战,每一个选择都无比艰难。那么为什么毛主席最后会下定决心,派遣志愿军赴朝作战?任何一个决定背后都是得与失反复衡量。

我们的目标是始终不变的,就是为了发展,为了富强。此时,如果选择不战,好处是很明显的,我们不会在现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之下仓皇的参加战争,三五年之内,我们能够拥有一个发展的时间,能松一口气,而且不会直接和美国对抗,明哲保身。这样做的利益是可见的,但是其可能导致唇亡齿寒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如果选择支援朝鲜呢?毛主席的战略思维在此刻就彰显出来了。

从国际方面来看,解放战争期间,朝鲜作为东北解放战争的后方基地,许多朝鲜的仁人志士为东北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朝鲜已经向我国寻求支援的时候,我们支援朝鲜,是对朝鲜人民的感谢与回报,也是稳固中朝双方友好关系的重要节点。

同时,这场战争胜利之后能够对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反动势力起到绝佳的震慑作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帮助中国打开国际交流的窗口。

国内方面,抗美援朝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朝鲜如果沦陷,那么朝鲜就可能成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中国东北将处于门户大开的不利局面,我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几乎都在东北地区,中国如果想要发展重工业,就必须守住东北,必须保证东北地区不受帝国主义威胁。

由此来看,参见抗美援朝战争,在短时间内,我们的国家需要再过一段紧日子,但是熬过这段时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开阔明朗的局势。所谓战略,就像是一盘围棋,有时候不能计较一子的得失,要看到整个棋局的走向与变化。

尽管抗美援朝战争已经70多年了,但是当年那一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依然活在我们的心里。

他们穿着薄薄的衣服,带着落后的武器,扛着背上的炒面,带着一腔对祖国的热爱奔赴战场,他们的敌人带着精良的装备,穿着厚厚的棉衣,还有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营养。

监制|达德文 校审|贺启军

来源|组教处  编辑|李 震

甘肃消防全媒体中心 发布

欢迎文章、图片、视频投稿 投稿邮箱:gsxfxcc@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