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壮烈牺牲的中共党员
林祥谦:工人阶级的不屈战士
在福州闽侯县,庄严肃穆的林祥谦烈士陵园背倚青山、面朝碧水。
在苍松翠柏环绕间,一座花岗岩雕像矗立于陵园大门处:一位青年工人站得笔直,泰然自若,双手抱于胸前,目光坚毅地望着前方。他,就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林祥谦烈士。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林祥谦英勇就义。
林祥谦烈士陵园。资料图
从贫农子弟到工人运动先驱
1892年,林祥谦出生在闽侯县尚干镇的一个贫农家庭。1906年,林祥谦进入马尾造船厂当学徒;1912年,进入汉口江岸机务大厂当钳工;1913年,转到工务修配厂当铁路工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并创办《劳动周刊》,在工人中进行广泛而通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教育。在这段时间里,林祥谦逐步接触到进步思想,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并担任了京汉铁路江岸工人俱乐部干事。1922年,林祥谦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推选为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工会委员长,领导铁路工人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进行斗争。
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二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林祥谦被逮捕,并被捆绑在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面对威逼他下令复工的屠刀,林祥谦坚贞不屈、视死如归,高呼“此事乃全路三万人生死存亡所系,我分会非得总工会命令不得开工,头可断,工不可复”,英勇就义,时年31岁。1928年,党组织派人帮助林祥谦妻子陈桂贞将林祥谦棺木运回闽侯尚干镇,并葬在其家乡的枕峰山下。
游客参观位于三坊七巷的林祥谦文化站。
从山麓荒坡到庄严陵园
1960年,为纪念林祥谦烈士的丰功伟绩,党和政府决定在枕峰山西麓为其建造陵园。1964年11月,陵园全面竣工并对外开放。
林祥谦烈士陵园背山面水、坐东朝西,依山拾级而建,占地面积62.28亩,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整座陵园按地势高低形成三大功能区,包括纪念广场区、纪念馆区及位于纪念馆区后山上的林祥谦烈士墓园区。进门10余米处,矗立着花岗石雕砌的林祥谦烈士塑像。塑像后为纪念堂,纪念堂呈“工”字双层建设,面积1850平方米,纪念堂匾“二七烈士纪念堂”为郭沫若所书。陵墓为覆鼎形,后面花岗石砌筑照壁为墓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手书“二七烈士林祥谦之墓”。
1985年10月,林祥谦烈士陵园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8月,被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2年5月,林祥谦陵园管理所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
今年7月,林祥谦烈士陵园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二七烈士纪念堂改陈布展,以及英雄广场、景观构筑改造等。其中,二七烈士纪念堂改陈布展将采取陈列艺术和多媒体形式,全面呈现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壮烈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林祥谦的英雄事迹和大无畏精神,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记者 陈木易/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