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河畔“榕树广场”闽都韵十足
融入榕树文化,展现“绿荫满城”独特风貌
最近,有细心的市民发现,白马河公园新添了一个闽都韵十足的榕树广场。榕树广场位于白马路与杨桥路交叉路口西北侧的白马河沿线,面积约420平方米,兼具城市历史底蕴与休闲功能。
新打造的榕树广场。
“活化”记忆:
榕树广场亮相白马河畔
榕树广场由灰白色的花岗岩石板铺就,红叶石楠球、三角梅、七彩铁、变叶木等植物恰到好处地点缀在一片绿意之间,令整个广场古朴雅致又生机盎然。
福州是榕城,流传着北宋福州知州张伯玉“编户植榕”、发动全城百姓广植榕树的故事。新打造的榕树广场融入了张伯玉的故事,彰显着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榕树广场既是城市绿道也是城市文旅休闲带,游客在其中能感受榕城绿意、领略名城古韵。”设计团队负责人介绍,广场融入榕树文化景墙、榕树广场景石及张伯玉生平简介,并结合白马河沿岸的榕树景观带,让市民游客既能沉浸式感受福州的榕树文化和榕树精神,又能领略“绿荫满城”的独特风貌。
“榕树广场把和榕树相关的历史文化及典故转化为可看、可感的实体空间,让榕树文化‘活’起来,游客可以从中感受到鲜活的城市历史记忆。”设计团队负责人表示,为了满足更多市民休闲需要,广场因地制宜设置休憩设施的同时,还融入了无障碍理念,设置了无障碍坡道,以方便不同群体的游客。
“树”说名城:
倡导植榕先贤流芳
千百年来,榕树与福州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榕树文化。而提及福州的榕树文化,北宋福州知州张伯玉是绕不开的历史名人。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南平建瓯市)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时年62岁的张伯玉任福州知州。当时,福州旱涝交替、酷热难耐,百姓中暑生病者多。经过深入调查,张伯玉发现榕树根系发达,可涵养水源、抵御灾害,又能美化环境、荫泽后人,于是便颁布了“编户植榕”政策。
“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当时,张伯玉将植树重点放在通衢绿化遮阴上,要求河堤、官署多植,并带头在衙门前种了两棵榕树,以作表率。在他的动员下,当时19.7万余户福州百姓按照户籍编制,在指定的地点或道路两旁挖掘宽六尺的深沟,并在沟外种植榕树。种活一棵、赏一钱,不种者或毁树者予以相应罚款,情节严重者施于法典,予以拘役。一时间,上下齐心,福州植榕成风。福州之所以被称为榕城,张伯玉堪称最大推动者,他也因此被誉为“植榕太守”。
据史料记载,张伯玉在福州担任知州约3年时间,福州也成为他人生仕途的最后一站。但他的植榕政策被继任者延续了下来,数年后,福州“绿荫满城,暑不张盖”。而张伯玉“编户植榕”的功绩也为后来人所敬仰。
如今,在榕树广场里,张伯玉向人们“讲述”着历史时空里的榕城故事。
不负盛名:
榕城榕荫越千年
漫步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总能看到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榕树。榕树下,市民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拉家常下棋,有的漫步健身。榕树,早已融入福州城市发展的肌理和市民的日常生活。
榕树为城市发展孕育着新的动能。在三坊七巷里,南后街上的那棵爱心榕树,吸引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成为福州特色文化IP之一,也为福州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城市建设中,福州将榕树保护纳入规划,并在道路建设、生态绿化、文化打造上发力,让榕树与城市和谐共生,既守护榕城绿意,又延续榕树记忆,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
福州还将城市古树名木空间数据融入多规合一平台,通过选址预审、工规联审等四阶段部门联动,开创“源头预警—过程管控—结果倒逼”的保护模式。以南门兜古榕树为例,福州地铁在设计时优化方案,绕行避让,生动体现了“保护优先,不砍树少挪树”的原则。
在制度保障与精细管理方面,2024年元旦施行的《福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成效显著,中心城区古树名木实现“棵棵有人管”。在流花溪公园,工作人员通过动态监测,量身定制“本体复壮+环境优化”的古树保护方案,守护千年古榕“甲天下榕”的健康生长。
榕城,以一棵树冠一座城,这是福州人对榕树之爱最有仪式感的表达。每一名外地而来的游客,也能从满城榕荫中感受到福州人对榕树的拳拳之心。
记者从市园林中心获悉,截至目前,福州建成区有林荫路558.56公里,城市公园、道路两旁榕树达12.45万株,其中779株为古榕树。这些林荫路宛如绿色丝带,串联起城市的每个角落,延续着绿荫满城的千年愿景,使榕城不负盛名。(记者 李锦清/文 陈暖/摄)
上一篇:2026福建省米其林指南发布 福州31家餐厅荣耀上榜
下一篇:上海生命防护批发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