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乍寒季,学习正当时。20日下午,参加2025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培训班的全体学员——来自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的管委会负责同志,在福州高新区进行了一场“沉浸式”现场教学。他们先后走访福州高新区科创中心与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在观摩、交流与思考中,寻找高质量发展的“福州密码”。
PART 01
第一站:福州高新区科创中心
林双伟 摄
福州高新区科创中心位于创新园三期E楼一层,在这1500平方米的空间内,学员们看到的不是简单的产品陈列,而是一个高度浓缩、生机勃勃的产业创新生态。这里集中展示了从“芯”“智”“生”“产”“力”五大领域脱颖而出的30多项前沿成果,其中不乏全国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透明荧光陶瓷材料、全国产化人工智能训练服务器等“硬科技”代表。

当“升腾小胖”机器人自如地与学员互动,并与无人机展示馆及楼内企业展厅实时联动时,一种“科创雨林”般的生态感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展示,更是对‘五链融合’最直观的注解。”一位学员在CAR-T细胞治疗产品展区前驻足良久。他坦言,最受震撼的并非单一技术,而是福州高新区通过精准的政策与服务,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从而在有限空间内催生出极高科创产出的系统能力。
“许多高新区都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福州的做法提供了一个范式:不在于空间大小,而在于生态的浓度与黏性。”石家庄高新区管委会的丁飞燕表示,“这里的成果背后,是精准的产业定位与服务体系,值得我们深度解码。”
PART 02
第二站: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林双伟 摄
初冬的暖阳明媚地洒在美丽的校园,学员们步入由河仁慈善基金会捐资百亿元创办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这所定位为“新型应用型、研究性”的大学,其“民办公助”的体制创新与直面“高端制造业短板”的办学使命,引发了学员们浓厚的兴趣。

在实地察看校园并听取介绍后,学员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其如何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学校的学科设置如何与光电、低空经济等前沿产业无缝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构建?产学研融合能否从“论文导向”真正转向“解决问题导向”?这些问题,正是全国高新区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人才与智力瓶颈。
“高新区竞争的终极战场是人才与生态。福耀科技大学不是另一所传统高校,它更像一个嵌入产业生态的巨大‘人才实验室’和‘创新引擎’。”青岛高新区管委会的周鑫分享了他的观察,“它的探索,回答了‘谁来培养产业领军人才’这一关键问题。其成功,将不仅属于福州,更将惠及全国的高新区。”
本次现场教学,在学员中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为未来布局”的深度思辨。学员们普遍认为,以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吸引和培育高端创新要素,同时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保障创新人才的持续供给,这正是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此次“福州之行”采集的经验与模式,将为各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