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流感高发期。医生提醒,近期流感患儿就诊率明显增高,家长应及早识别流感和重症信号,避免几个防护误区。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张成祖说,流感与普通感冒有明显区别。流感会突然发病,高热不退,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差,精神萎靡;普通感冒起病速度慢,低热与中度发热多,多见鼻塞、流涕、咳嗽。
张成祖说,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是流感重症高风险人群。出现以下任何一个信号,即可判断孩子属于重症,比如持续高热超3天,或热退24小时后又复升;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绀;精神差、嗜睡、抽搐、烦躁不安;频繁呕吐、腹泻,4至6小时无尿;原有基础疾病(哮喘、先心病等)加重。
在流感防控和护理过程中,很多家长存在错误认知,不仅影响效果,还可能加重病情。有家长用物理降温替代退热药。“单纯物理降温仅能短暂降低皮肤温度,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及时使用退热药,避免引发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张成祖说,应只选一种退热药,不要两种交替吃,也不能超剂量、超频次服用。
还有家长给患儿洗热水澡、泡温泉,甚至“捂汗”。张成祖说,洗热水澡和泡温泉属于热疗,会使体温进一步升高,加重病情。“捂汗”会导致体温升高,可能引发捂热综合征。孩子发热时,穿宽松透气的衣物有利于散热,不要盖厚被子“捂汗”。(记者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