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了7.9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救援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指挥、通信、救援、后勤、医疗模块同步反应、一体联动。据悉,在接到国家出动救援的命令后,82名队员、3条搜救犬、22吨装备物资,仅用了2个小时就完成了全部出动准备。
在11月20日国家消防救援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救援队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广耐介绍了此次救援行动。
中国救援队队长、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李广耐。
经过5个多小时的飞行,又连续坐了24小时的大巴车,中国救援队才抵达灾区。“在当地领事馆的协助下,我们立刻投入紧张的救援,大家都在抢抓‘黄金救援72小时’,生怕耽误任何救人的时间。”李广耐说。
强震过后频繁的余震,给队员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风险。李广耐回忆,有的地方,几吨重的楼板仅靠几根钢筋勉强支撑,就悬在废墟的上方,非常容易造成二次坍塌,队员们随时面临被埋压、砸伤的风险。余震发生时,正在作业的队员只能凭经验,快速躲避到相对稳定的结构下,虽然我们做了防护和预案,但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在废墟上搜寻和实施救援,大多数是有限空间和极限条件。谈起现场救援情况时,李广耐提到了一名“00后”队员李圣涛。“他是我们队伍里体型最瘦小的一名队员,在一个直径不到40厘米的救援通道中救人,累了就缩在孔洞里简单休息,渴了饿了就喝队友递进来的矿泉水,啃几口面包。”李广耐说。
在余震、黑暗、高温中连续工作了6个多小时后,李圣涛将被困者成功救了出来。“出来就瘫倒了,但满是泥土的脸上,带着的还是笑容。”李广耐说。
提到救援队的班长田园,李广耐说:“特别心疼。”当时,田园大腿被裸露的钢筋划了一道口子,但他根本没感觉到,光顾着救人,回到营地后,医生给他缝针时,他累得坐在椅子上竟然睡着了。
三四月份,缅甸正处热季,队员们在40多度的高温炙烤下,需要在废墟里作业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救出一名幸存者。
“大家体力消耗特别快,需要补充大量水分,防止中暑甚至是热射病的发生,队员一天最多的饮水量可达二十瓶。”李广耐说。
李广耐回忆,灾区蚊虫也特别多,很多队员身上被叮咬得全是包,后背、胳膊、大腿都起了大面积的湿疹,救援服的摩擦更加剧了又疼又痒的感觉,不断地分散着队员的注意力,但在救援任务中,队员都时刻咬牙保持着专注。回国后,部分队员多次到医院进行治疗,过了好长时间才慢慢恢复。
在缅甸,中国救援队救出了包括1名孕妇在内的5名幸存者,转移了5具遇难者遗体,诊治伤员2000余人次,是外国救援队伍中救出幸存者最多的。缅甸总理亲自慰问和感谢中国救援队。
“返程的前一天晚上,当地华人华侨志愿者,自发组织到营区唱歌为我们送行,我记得唱的是《再见》,特别有感情的一首歌,志愿者边弹边唱,与队员们互动,场面特别温馨。”李广耐说。
谈起这次救援的感受,李广耐表示,作为中国救援队的队长,同时也是一名老消防兵,当看到灾区飘扬的五星红旗,看到灾区人民因为我们的帮助,重新燃起希望的眼神,我无比自豪。
在李广耐看来,中国救援队带去的不仅是专业的救援,更是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正是因为国家的强盛与伟大,才让我们有能力,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真正转化为了跨越国界的生命奇迹!”
南方+记者 段江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