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福州人不知道,蔡襄、曾巩、陆游、辛弃疾这些名人在福州任过职,为福州留下优美的诗篇,高适等诗人也写过关于福州的诗词。”从书架上翻出一本装帧精美的《诗人@福州》,福州晚报编委、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危砖黄兴致勃勃地聊起了诗词里的福州。
来到福州已过三十年,危砖黄是第十届福州读书月的“读书明星”,这个“新福州人”对福州城的了解程度超越了许多本地人。在山水坊巷间“探秘”,在史籍诗书中“寻宝”,从只言片语里搜罗福州的印记,是危砖黄的一大乐趣。
东晋谢灵运在《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中提到“闽中安可住”;南朝时期,浦城令江淹写过《游黄檗山》,留下“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的句子;唐朝有高适的《送郑侍御谪闽中》、陈翊的《登城楼作》;北宋有谢泌、蔡襄、程师孟、曾巩和“海滨四先生”,他们为诗词福州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第十届福州读书月“读书明星”获得者危砖黄。实习生 郑舒尘 摄
翻看着参与编撰的一本本福州文史读物,危砖黄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其中许多是他与“同好”们在史书角落里“挖”到的宝藏。通过文字“考古”,再将一个个“意外收获”汇编成册、装帧出版,在危砖黄看来,这是一种古今对话,“越做越有成就感。”
“阅读”福州,危砖黄的目光不仅限于史书古籍。城市,亦是一本跨越时空的书。
以中轴线为“目录”,从2200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冶城,到晋子城、唐罗城、梁夹城、宋外城、明府城,危砖黄在史书中认识的福州有了现实映照。多年来,他沉迷于挖掘福州中轴线背后的千年建城史和文脉,更通过讲座、书会、沙龙,分享这份穿越时空的乐趣。
“十年前,‘福州中轴线’的概念还没有广为人知,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它的特别了。”危砖黄说,福州的中轴线呈现出由北而南、水退城进的城市发展规律,冶山春秋园、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街区既是文化景观,也是生活空间,福州的历史、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尽在其中。
多年来,危砖黄一方面持续梳理、挖掘闽都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一方面结合俯仰可见的福州建筑、文化遗址进行阅读推广,让越来越多人关注、了解福州的前世今生,感受文化之美、“考古”之趣。
如今,越来越多以闽都文化、福州文史为主题的沙龙、讲座受到不同年龄读者的欢迎,榕城书香氛围愈浓。从十多人“雅集”,到百人讲堂,危砖黄见证了公众对福州文化日趋关注的变化。
“有很多小孩在听完讲座后能流利地背出关于福州的名句,这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危砖黄说,“我常用三坊七巷、朱紫坊等生活中的文化建筑举例,效果很好。福州的文化是存在于坊巷砖墙之中的,希望能让更多人理解、关注到我们身边的文化,从而理解当下的福州。”
“一句‘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是宋时福州人文鼎盛的缩影,也希望这会成为书香榕城的接力和传承。”危砖黄说。

(记者 林盈)
上一篇:绝不允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