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命运与共 携手发展”中国—东盟媒体智库沙龙举办。活动聚焦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汇聚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媒体代表、知名学者、智库专家、外交官及青年人士,围绕“中国东盟共同发展与未来愿景”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中国—东盟媒体智库沙龙现场。记者 陈暖 摄
青年交流与合作
从“象征性活动”到“可靠引擎”
柬埔寨《高棉时报》国家编辑本·索克西安以自身在中国学习工作的经历,开启了关于“青年交流”的话题。他深情回顾:“我接受过中国教育系统的培训,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对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他强调,青年是深化合作的推动者,他们的互动能够奠定相互信任的基石,年轻人之间的合作不再是象征性活动,而是驱动中国—东盟区域紧密合作的可靠引擎,“我们应当加强在海洋保护、气候适应等领域的专项奖学金项目,让青年合作从理念走向机制化实践。”
这一观点在现场引发广泛共鸣。缅甸瑞丹伦媒体集团经理凯婷扎以自身参与青年论坛的体验为例,进一步丰富了这一话题。“媒体的力量在于搭建平台,而青年的力量在于创造未来。”她动情地说,青年交流的魅力在于“从共同的梦想开始,而非分歧”,青年特有的创造力是推动蓝色经济、数字创新等领域合作的关键火花。
软实力共建与信任机制
从“两国双园”到“双向奔赴”
随着讨论深入,话题自然转向中国与东盟如何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执行总编辑侯雅伦将“两国双园”的成功模式引入讨论。
“当我们讲到‘两国双园’时,指的并不仅仅是连接两块土地,而是两个团队、两种文化、两种商业模式的相互连接。”她强调,真正的信任源于对彼此专业能力与长期承诺的认可,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则是合作深化的关键。
印度尼西亚根塔拉研究院战略传播与研究总监陈姝伶补充道,人文因素是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透明政策、稳定政治、强有力的投资固然重要,但人的因素同样关键。”她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工作方式、商业文化上存在差异,唯有相互学习、彼此欣赏,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云回顾了过去20年来中国—东盟关系从“贸易后排”到“最大伙伴”的结构性转变。“20年前,没人能预料中国与东盟会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这一成就背后,不仅是经济逻辑,更是双方在文化理解与战略互信上的积累。”
叙事共建与数字赋能
从“讲述故事”到“塑造未来”
在探讨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后,《中国日报》亚太分社副总编辑宋平巧妙地将讨论推向“叙事的力量”。她指出,当前中国与东盟合作已有大量精彩故事,却往往“分散而未被充分讲述”。“如何讲好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故事?这不仅关乎沟通技巧,更关乎这段区域关系被理解的方式。”她呼吁媒体与智库加强合作,共同构建清晰、高效的叙事平台,让全球受众理解这段区域关系的真实价值。
这一观点立即得到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唐征宇的回应。同为一线媒体人,唐征宇从地方媒体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他分享道:“我们不仅要讲好故事,更要搭建平台、赋能产业、服务民生。”他建议,通过AI语言转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生产、海外社交平台联动等方式,实现内容的精准投放与跨文化转化,“媒体可通过数字技术为留学生、商贸人士提供一站式信息平台,甚至搭建跨境电商桥梁,推动双向贸易与人文往来。”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副主任王汉平补充说,该中心通过许多项目,努力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更广领域的互动与融合。“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人与人之间就要像走亲戚、串门一样多来往。”他这番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现场所有人的心声。
从青年交流到数字赋能,从软实力共建到叙事共塑,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宛如一串璀璨的珍珠,被合作的丝线紧密串联。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正在共同执笔,以智慧为墨,以合作为纸,书写一段属于亚洲的、共赢的未来。(记者 钱嘉宜)